
(1).正身拱手。指恭敬有礼,庄重不苟。《庄子·山木》:“﹝ 孔子 ﹞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 猋氏 之风…… 颜回 端拱还目而窥之。”《晋书·隐逸传·张忠》:“冬则緼袍,夏则带索,端拱若尸。”《南史·王球传》:“ 王弘 兄弟贵动朝廷, 球 终日端拱,未尝相往来。” 清 刘大櫆 《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每垂髫自内庭徐徐行至学舍,北向端拱立,长揖乃就坐。”
(2).指帝王庄严临朝,清简为政。《魏书·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 唐 欧阳詹 《珍祥论》:“即虐如 秦皇 ,虽车辙遍于宇内,不如 太宗 端拱於堂上也。” 唐 黄滔 《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以端拱之尊比义,取产泽之灵合符。”
(3).谓闲适自得,清静无为。《晋书·阮孚传》:“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爝火不息?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端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典词汇,主要用作动词,其释义及权威出处如下:
指整理衣冠,双手在胸前恭敬合抱(拱手),形容庄严、肃穆的仪态。
来源: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此义,指出“端”为端正容止,“拱”即拱手,合指仪态庄重。
例:《庄子·山木》有“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描写颜回恭敬审视的姿态。
帝王临朝听政
形容君主端坐拱手,庄严主持朝政。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释义为“端坐拱手”,指帝王治理天下。
例: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云“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其中“垂拱”与“端拱”意近,均喻治国之态。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强调帝王以德化民,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体现道家无为思想。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为“垂衣拱手,谓无为而治”。
例:《尚书·武成》载“垂拱而天下治”,后衍生“端拱”一词,如宋代王禹偁《端拱箴》以“端拱无为”喻清简治国。
现代汉语中“端拱”已罕用,属书面语遗存,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其核心意象始终关联庄严仪态 与无为而治 的哲学内涵。
权威参考依据:
释义综合引自《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辅以《庄子》《尚书》及唐代奏疏等经典文献例证。因辞典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标注出版社信息供溯源。
“端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正身拱手,恭敬庄重
指仪态端正、双手相合行礼,体现庄重恭敬的态度。例如《庄子·山木》记载孔子“端拱而歌”,《晋书》描述隐士张忠“端拱若尸”。
帝王临朝,清简为政
特指君主威严临朝,以简政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如《魏书》提到“端拱而四方安”,唐代欧阳詹在《珍祥论》中对比秦始皇与唐太宗,强调“端拱”体现的治国理念。
闲适自得,清静无为
引申为个人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晋书·阮孚传》中“端拱啸咏,以乐当年”,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也以此形容心境平和。
补充信息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词典释义,体现了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内涵。
拜墓拔宅钹帽苍哑参讲唱声承卫春蛙秋蝉打点淡霭当之无愧地负海涵恩重泰山厄险坟茔肱股过亢骨相回波昏迷不醒浑象火鉢姐姐京瓶敬如上宾金融积少成多獧浮踞炉炭上开元寺克君空谷传声跬行乐不可支留夷渺无踪影靡靡漂亮话蒲公英蔃莍清廓酋耳胠橐人闲鞣料三贞妇鱓更赏假审观实价疏糲枢相松宽索偿特授跳梁提揭犩牛五稼享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