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身拱手。指恭敬有禮,莊重不苟。《莊子·山木》:“﹝ 孔子 ﹞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 猋氏 之風…… 顔回 端拱還目而窺之。”《晉書·隱逸傳·張忠》:“冬則緼袍,夏則帶索,端拱若屍。”《南史·王球傳》:“ 王弘 兄弟貴動朝廷, 球 終日端拱,未嘗相往來。” 清 劉大櫆 《下殇子張十二郎圹銘》:“每垂髫自内庭徐徐行至學舍,北向端拱立,長揖乃就坐。”
(2).指帝王莊嚴臨朝,清簡為政。《魏書·辛雄傳》:“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 唐 歐陽詹 《珍祥論》:“即虐如 秦皇 ,雖車轍遍于宇内,不如 太宗 端拱於堂上也。” 唐 黃滔 《省試王者之道如龍首賦》:“以端拱之尊比義,取産澤之靈合符。”
(3).謂閑適自得,清靜無為。《晉書·阮孚傳》:“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爝火不息?正應端拱嘯詠,以樂當年耳。”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
端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主要用作動詞,其釋義及權威出處如下:
指整理衣冠,雙手在胸前恭敬合抱(拱手),形容莊嚴、肅穆的儀态。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此義,指出“端”為端正容止,“拱”即拱手,合指儀态莊重。
例:《莊子·山木》有“顔回端拱還目而窺之”,描寫顔回恭敬審視的姿态。
帝王臨朝聽政
形容君主端坐拱手,莊嚴主持朝政。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釋義為“端坐拱手”,指帝王治理天下。
例: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雲“文武争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其中“垂拱”與“端拱”意近,均喻治國之态。
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強調帝王以德化民,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體現道家無為思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為“垂衣拱手,謂無為而治”。
例:《尚書·武成》載“垂拱而天下治”,後衍生“端拱”一詞,如宋代王禹偁《端拱箴》以“端拱無為”喻清簡治國。
現代漢語中“端拱”已罕用,屬書面語遺存,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其核心意象始終關聯莊嚴儀态 與無為而治 的哲學内涵。
權威參考依據:
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輔以《莊子》《尚書》及唐代奏疏等經典文獻例證。因辭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此處标注出版社信息供溯源。
“端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正身拱手,恭敬莊重
指儀态端正、雙手相合行禮,體現莊重恭敬的态度。例如《莊子·山木》記載孔子“端拱而歌”,《晉書》描述隱士張忠“端拱若屍”。
帝王臨朝,清簡為政
特指君主威嚴臨朝,以簡政無為的方式治理國家。如《魏書》提到“端拱而四方安”,唐代歐陽詹在《珍祥論》中對比秦始皇與唐太宗,強調“端拱”體現的治國理念。
閑適自得,清靜無為
引申為個人超然物外、淡泊甯靜的生活狀态。《晉書·阮孚傳》中“端拱嘯詠,以樂當年”,明代王守仁《傳習錄》也以此形容心境平和。
補充信息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詞典釋義,體現了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豐富内涵。
百煉鉛鼻化元音不遑啟處不托踩人炊臼椿津摧頽刀勅大書特書凋刓端架子方嶽蜂蠹蓋世太保關鼻花丑歡嘯蹇吃儉乏翦發艱诘監卒焦害晈晈金猊機繩決發軍具侉大狂飙愧戴髡攬勝圖六六魯菜漭漭民墟涅幰蟠繞披靡屏潔迫截洽辦千古不磨挈攬乞兒相親慈輕羽權彊曲工曲線美日新月盛三寸氣松扇隨珠彈雀淘瀉王叟轅車相返銜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