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idedly;absolutely] 绝对(现代汉语一般用于否定式的语句)
断断使不得
(1).专诚守一。《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断断,守善之貌。无他技能,徒守善而已。” 蔡沈 集传:“断断,诚一之貌。”《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 刘宠 断断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唐 柳宗元 《惩咎赋》:“谗妬构而不戒兮,犹断断於所执。” 宋 王安石 《谢提转启》:“体爱养元元之意,乐扶持断断之能。”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读<论语>》:“夫门人疑一贯之説,如繫风捕影之难,而 曾子 断断然以忠恕尽之。”
(2).确实;决然无疑。 宋 苏轼 《<凫绎先生诗集>叙》:“凿凿乎如五穀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清 刘鹗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后此五十年后之子,必且与物俱化,更不能保其日月之暂留,断断然矣。”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虽人之性有不同乎,而可断断言之曰:人道无求苦去乐者也。”
(3).绝对。现代汉语一般用于否定式的语句。《儒林外史》第四回:“老世叔,这话断断使不得的了。” 清 刘铭传 《议开铁路以图自强疏》:“洋债以济国用,断断不可。” 鲁迅 《二心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现在有自以为大有见识的人,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然而这样的艺术,在***************里,是断断没有的。”
"断断"是现代汉语中兼具副词与动词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作为副词使用时,《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含义为"绝对(用于否定式)",强调主观态度的不容置疑性,例如"断断不可行"即表达对某行为的彻底否定。动词用法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专诚守一",多用于古汉语语境,如《尚书·秦誓》"断断猗无他技"即表专心致志之意。
二、用法解析 该词具有三个典型特征:①语法组合受限,多与"不""无"等否定词搭配;②语体色彩偏书面,常见于政论、学术等正式文本;③语义强度层级高,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其否定力度强于"绝""决"等副词,具有排他性否定特征。
三、近义辨析 与"绝对"相比,"断断"更强调主观决断的不可动摇性;相较于"万万",其使用范围限于否定结构且书面化程度更高。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特别指出该词在近代白话文中的演变,由动词义项逐渐虚化为强调副词的过程。
典型用例可见于法律文书"断断不能采信"强调证据排除,或哲学论述"断断乎不可调和"突显矛盾对立。这些实际语料印证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关于其强化否定语气的功能描述。
“断断”是一个汉语叠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演变,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忠诚专一
源自《尚书·秦誓》中的“断断猗”,形容人专诚守一、心无旁骛的品质。例如:“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书经·秦誓》),意为“若有一位臣子,诚心专一而没有其他技能”()。
确实、决然无疑
在历史文献中,也可表示肯定的判断。如《后汉书》提到“断断守善”,强调坚守善道的态度()。
强调绝对性,多用于否定句
现代汉语中,“断断”通常与否定词搭配,表达强烈的否定或限制。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断”的单字含义(如截断、判断等),可参考相关词典释义。
贲若庰厕不尽残冻颤杖陈告黜羡遗华达僚丁差放郑浮梗府庠改写更换宫莲规砭鬼木串孤驿湖光山色缋素胡来缄绳醮事叫阵金鳞窘急开天款头夸艳枯燥两雄理怀临盆门诊魔掌男爵闹酒贫黎破故欠缺热土伞盖世外寿礼手起刀落蜀道易硕鼠暑去寒来煻煨听莹痛快淋漓投体托志吐绚乌角巾吴口无损下马观花綫鞾惜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