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寂的驿站。 宋 严仁 《贺新郎》词:“一江红叶,水程孤驛。” 宋 林景熙 《道中》诗:“乱山愁外笛,孤驛梦中家。”
“孤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指孤寂的驿站,原指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的古代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或官员途中歇息换马的场所,而“孤驿”则强调其孤立无援的状态,常被引申为形容处境孤独、缺乏帮助的情境。
字义分解
文学意象
该词常见于古诗词中,用以渲染寂寥氛围。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释义或例句,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来源3)或查字典(来源2)等平台。
孤驿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偏远孤立的驿站。它指的是位于偏僻地方、远离城市的驿站,常常用来形容交通不便、独自一隅的场所。
孤驿的部首是马(马部),由马和呴两个部分组成。马部表示与马有关,呴部表示音。孤驿总共11笔。
孤驿是根据汉字的本义形象而来的。古代驿站分布于驿道上,为行人提供休息、换马以及传递信息的服务。而孤驿则指的是这些驿站中偏僻独立的一个,意味着它远离主要的交通路线。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都是“孤驛”。
在古代,孤驿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不同的字典和文献,孤驿可以写成“孤驛”、“孤屹”或者“孤骑”。不同的写法可能在字形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同样的意思。
1. 这个山村像是一个孤驿,几乎没有人经过。
2. 我要前往北方的孤驿,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 孤立:形容独自一隅,与外界隔绝。
2. 孤独:形容独自一人,感到寂寞。
3. 驿站:提供休息、换马和传递信息的场所。
4. 偏僻:远离繁华地区,交通不便的地方。
近义词:孑立、孤立、独立。
反义词:繁华、热闹、拥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