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唐 韩熙载 和 徐铉 的并称。 宋 陆游 《南唐书·韩熙载传》:“﹝ 韩 ﹞与 徐鉉 齐名,时号 韩 徐 。”
(2). 明 韩雍 和 徐阶 的并称。 清 钱谦益 《夜泊浒墅关却寄董太仆崇相》诗之三:“ 吴 儿谁復説 韩 徐 ?勛业空传琬琰书。” 钱曾 笺注:“ 韩 徐 二公,皆 吴 人也。”
"韩徐"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合成称谓,常见于文学与史学领域,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词源与构成 "韩徐"由两个单姓组合而成,指唐代文人韩愈与徐凝。这一并称源于《唐诗纪事》记载的"荐士事件":韩愈曾向杭州刺史举荐徐凝,使其诗名广传。该组合形式符合古汉语中"以姓代称"的修辞传统,如"李杜"(李白、杜甫)、"元白"(元稹、白居易)等。
历史语境 据《唐才子传》载,徐凝因《庐山瀑布》诗中"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得韩愈赏识。此事成为唐代诗坛"提携后进"的典型范例,与白居易推举张祜形成对照,史称"韩徐白张"公案。
文学引用 宋代以降,该词多用于诗文品评。如方回《瀛奎律髓》云:"退之(韩愈)荐徐凝,至今议者纷然",体现后世对唐代文人交往的持续关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引此典论证唐代荐士制度。
现代语用 当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唐代文人并称特例",强调其不同于常规双字姓氏组合的特殊性。在姓氏文化研究中,这类异姓组合被视为考察古代文人际遇的重要语料。
“韩徐”是一个历史并称词,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解释:
“韩徐”作为并称,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南唐与明朝的两种解释均有明确文献记载,而徐福与韩非的关联存疑,建议以权威史料为准。
案剑瞋目败于垂成比辑比绍博映觇知春浓弹斤估两调说豆腐花风形公格瓜步官板孤诚闺英闱秀鼓檝孤亩鹤楚话论縠帛回叙教官竭尽全力谨敬絶长继短骏骨牵盐捃摘夸尚两礼连云栈临期鳞游蛮音马神门臼没地里昵道猊糖排檠喷礴罢马平步登天茜金三唱设版时谋素怀天府之国投赴玩怠王母桃玩索无独有偶无事不登三寶殿无追下回遐异谢家宝树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