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come literate] 认识文字
(1).认识文字。《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
“识字”指掌握文字的基本认读和书写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环节。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础定义 指能够识别文字符号(如汉字、字母等)并理解其对应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发音、书写及简单运用。例如认识“水”字并知悉其代表H₂O的液态物质。
能力分层
社会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识字率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具备识字能力可使个人获得:
现代延伸 数字时代衍生出"新识字能力",包括:
教育现状 中国2023年文盲率已降至2.67%,但存在"功能性文盲"现象——约12%人口虽认字却无法理解中等难度文本,凸显深度识字教育的重要性。
识字是指认识文字,能够理解其意义和读写的能力。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讠(讧部)和言(言部),共计7个笔画。
《识字》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衡·原道篇》中,意为“认知文字的能力”。
在繁体字中,“识”字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有所不同。以“识”字来说,早期的字形是“⿰言乂”,稍后演变为“⿰讠氏”,再后来才变为现在的形式。
1. 他很早就学会了识字,从小就热爱阅读。
2. 这本教材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提高识字能力。
1. 识别:辨认并理解事物的意义。
2. 识趣:理解并配合他人的意思,不给对方添麻烦。
3. 字识:对字体、字形进行辨认和判断。
1. 认字:与识字意思相同,指认识文字并能够读写。
2. 读字:与识字意思相近,专指能够读出文字的声音。
3. 诵读:指熟读背诵文字的能力,不仅包括识字,还包括理解和表达。
1. 盲文:指盲人通过触摸感受并辨认特定点阵排列的文字符号的能力。
2. 文盲:没有识字能力的人,无法辨认和理解文化的文字。
总结:《识字》意味着认识文字并能够理解其意义和读写的能力。它的部首是讠和言,共有7个笔画。识字最早出现在《论衡·原道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一些相关的词语包括识别、识趣和字识。与识字意思相近的词有认字、读字和诵读,而与之相反的词有盲文和文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