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come literate] 认识文字
(1).认识文字。《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
识字是现代汉语中由"识"与"字"构成的动宾结构词汇,具有多维度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其核心含义指"认识文字,具备基础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一、构词解析层面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将"识字"分解为两个语义单元:"识"指辨别认知能力,"字"指文字符号系统。该组合强调对文字符号的辨识与理解双重能力,包含字形辨认和字义把握两个认知层级。
二、教育应用层面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识字能力细化为三个教学维度:①掌握1600个常用汉字书写规范;②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变化;③具备基础文本阅读能力。该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需完成3000字左右的识字量积累。
三、文化认知层面 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3),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识字"已超越基础读写范畴,延伸出文化传承功能。具体表现为:①文字演变历史认知;②汉字构形规律理解;③书法艺术鉴赏能力培养。这种延伸意义在汉字文化圈具有特殊价值。
四、能力测评标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规定,基础识字能力需达到"四会"标准:会认读、会书写、会组词、会造句。该测评体系已纳入国民语言能力评估框架,作为文化素养的基础指标。
“识字”指掌握文字的基本认读和书写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环节。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础定义 指能够识别文字符号(如汉字、字母等)并理解其对应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发音、书写及简单运用。例如认识“水”字并知悉其代表H₂O的液态物质。
能力分层
社会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识字率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具备识字能力可使个人获得:
现代延伸 数字时代衍生出"新识字能力",包括:
教育现状 中国2023年文盲率已降至2.67%,但存在"功能性文盲"现象——约12%人口虽认字却无法理解中等难度文本,凸显深度识字教育的重要性。
白头相并本本源源崩頽并吞参验産家大器赤奋若赤罗抽付错绣叮当叮鼎食鸣钟二辞奋臂风乌愤火附奏冠簪鬼责豪特红船汇出麾旌慧月俭幕解愁借取借韵掘笔鞠狱脸红脖子粗令母廪竹弥姐南榜难当囊赍囊萤映雪逆经偏累贫居浅子穷极要妙七月七蘧甯软脚局山桑生银设疑石头鱼收条手罩私恚天离铁椎蹄蹶停机彤墀吐吞吴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