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身的意思、成身的详细解释
成身的解释
犹修身。《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何谓成身?’ 孔子 对曰:‘不过乎物。’”《吕氏春秋·尊师》:“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 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於人乎!’” 清 吴敏树 《为守斋五叔父暨张叔母五旬双庆之序》:“苟其学问足以成身,文章足以持论,功业足以施於当时,如是则为才贤人矣。”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 身的解释 身 ē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败名裂
网络扩展解释
“成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为综合解释:
一、发音与基本含义
- 发音:chéng shēn
- 核心含义:传统文献中多指“修身”,即通过道德学问完善自我;现代语境中亦可指“全身”或强调全面能力。
二、详细解释与出处
-
修身之义(主要见于古籍)
- 出自《礼记·哀公问》:“成身不过乎物”,意为通过遵循事物规律来完善自身。
- 《吕氏春秋·尊师》提到“成身莫大于学”,强调学习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 清代吴敏树进一步将“学问足以成身”与功业、文章并列,指向德才兼备的境界。
-
现代引申义
- 全身:如“通过唱游完成身体部位复习”(例句),指动作涉及整个身体。
- 全面能力:形容某人具备综合素质,如“学问成身”可解读为学识与修养的全面发展。
三、使用场景
- 传统语境:多用于讨论道德修养,例如“忠信成身亲之”(《孔子家语》)。
- 现代用法:既可用于描述身体状态(如“心想事成,身体安康”的祝福语),也可比喻能力全面(如“成身亲之”强调内外兼修)。
四、相关辨析
- 与“修身”的区别:“修身”更侧重道德层面,而“成身”在古籍中与之相近,但现代可能包含更广泛的生理或能力意义。
- 构词分析:“成”指完成、成就,“身”指自身,组合后强调通过努力达成自我完善。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现代例句,可参考、2、3中的具体引文及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身
“成身”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作为动词或名词使用。作为动词时,意思是变成、完成、达到某种状态或程度。作为名词时,表示身体或人的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笔画
“成身”的部首是“身”,笔画数为10。
来源
“成身”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在古代,词语“成”用来表示发展、达到某种目标的意思,“身”用来表示人的身体。因此,将两者合在一起,形成了“成身”这个词语。
繁体
繁体字中,“成身”可以写作“成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一种叫做“篆书”的字体风格。在篆书中,“成身”写作“成身”。
例句
1. 他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身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2. 遭受这么多的困难,他的信心几乎完全消失,心灰意冷之间,他变得没有了成身的希望。
组词
衣衫褴褛、形象鲜明、美丽动人、动情、变身、改变、身心健康等。
近义词
发展、达到、变成、完成。
反义词
未成身、未达到、没变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