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行船只。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宋史·河渠志三》:“ 佑 请疏其两端,皆可通舟。”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 福州 省河外之 五虎门 ,潮至通舟,潮退搁浅。”
"通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水道畅通,可供船只航行。以下从词典释义、典籍用例及现代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字面拆解
合指水道具备航行条件,船只可顺利通行。
权威词典定义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10卷第218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第1532页。
地理文献中的实用意义
释义:描述汉水河道深度足够,船只可通行。
来源: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七(中华书局校注本)。
经济与军事价值
释义:强调开凿水渠后实现航运,促进物资流通。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水利工程术语
指河道经疏浚或建设后满足船舶通航标准,如:
“三峡工程蓄水后,川江险滩淹没,航道通舟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中国水利百科全书·航道工程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文化隐喻
引申为“破除障碍,实现交流”,如:
“文化沟通如通舟之水,消融隔阂,载文明互鉴。”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2013)论及跨区域文化交流。
词汇 | 差异点 | 示例 |
---|---|---|
通航 | 现代通用词,含航空、航海双义 | “长江干线全年通航” |
通楫 | 古语,侧重小船通行(楫指桨) | “溪浅难通楫”(《徐霞客游记》) |
通舟 | 强调水道天然/人工改造后的航行条件 | “疏浚河道,以利通舟” |
“通舟”是描述水道通航能力的经典词汇,兼具地理、经济及文化内涵。其权威性建立在历史文献与专业工具书基础上,现代多用于水利、交通及文化研究领域。
“通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行船只”,指水道或港口具备船只通行的条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通舟”由“通”(畅通、连接)和“舟”(船只)组成,字面指水道畅通,可供船只行驶。例如:“潮至通舟,潮退搁浅”,描述潮水涨落对通航的影响。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现代语境中,“通舟”多用于描述航道通航能力或历史地理分析,例如研究古代港口、运河功能时引用该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宋史·河渠志》或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原始资料。
百际保险费宝镇逼逐不迭敞口船车戽崇习仇犹处断箠抶村扉带徒弟灯台不自照邸抄杜渐除微敷对苻蓠富治港鱼狗国浩荡好羞红派司喉襟怀伏挥斥八极颒浴交鬪交宫较估静谈考场枯陋敛藏靓雅了了吏蠹立方米罹诟毛利柰子女家墙有缝,壁有耳硗薄杞虑人满为患三百六十日束隘缌惨私第随手拈来摊蒱陶写讨帐团圝讬逻僞貌温仁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