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行船只。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宋史·河渠志三》:“ 佑 请疏其两端,皆可通舟。”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 福州 省河外之 五虎门 ,潮至通舟,潮退搁浅。”
“通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行船只”,指水道或港口具备船只通行的条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通舟”由“通”(畅通、连接)和“舟”(船只)组成,字面指水道畅通,可供船只行驶。例如:“潮至通舟,潮退搁浅”,描述潮水涨落对通航的影响。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现代语境中,“通舟”多用于描述航道通航能力或历史地理分析,例如研究古代港口、运河功能时引用该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宋史·河渠志》或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原始资料。
《通舟》是指船只通行的意思,即船只顺畅地通过水路。
《通舟》的部首是辶,表示“走”的意思。它由2个笔画组成,分别是横竖两个笔画。
《通舟》是一个汉字词语,源于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通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通舟的字形稍有不同。舟字的上方会有一个小点,表示波纹的样子。整个字形更加古朴。
1. 渔船劈波斩浪,畅通无阻地通舟于大海之中。
2. 过去,人们使用的是木制的脚踏船,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通舟于现代化的游艇了。
通行、通道、舟船、畅通
通船、船通、水路畅通
阻舟、路断、堵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