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获咎的意思、获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获咎的解释

获罪。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当此重累,受之则赔补无从,委之则彼此获咎,是盖遭逢之不幸者矣。”《清史稿·穆宗纪一》:“癸巳,諭 耆英 获咎,毋庸昭雪。”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肃顺推服楚贤》:“ 苏 常 既陷, 何桂清 以弃城获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获咎"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典雅的书面用语,其核心含义指因过失或错误而遭受责备、惩处。从构词法分析,"获"为动词性语素,表示承受、得到;"咎"为名词性语素,指过失、罪责,二者组合构成动宾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因过失而受到责备或处分",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新华成语大词典》进一步指出该词多用于正式场合,带有被动承受责任的含义。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咎"字甲骨文作"各",象人足履险阻之形,后引申为灾祸义。《说文解字》释"咎"为"灾也",段玉裁注云:"引申之,凡过失皆曰咎"。该词在先秦典籍中已见使用,《尚书·大禹谟》载"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即其早期用例,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对此句的注释特别强调"咎"所含的道德责任属性。

现代汉语使用中需注意其语义特征:一是指责对象具有明确过失,如"因监管不力而获咎";二是多指来自上级或制度的惩处,如《人民日报》2023年某报道中"相关责任人已获行政咎责"。与近义词"获罪"相比,"获咎"更侧重行政或道德层面的追责,而"获罪"特指触犯法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大词典》特别标注该词属于"书面语体",常见于公文、新闻报道等正式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获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字词结构
    该词由“获”和“咎”组成:

    • 获:动词,意为“得到”或“受到”;
    • 咎:名词,指“过失”或“责备”。
  2. 基本含义
    指因犯错误或过失而受到责备或惩罚,与“获罪”同义。例如清代文献中记载:“委之则彼此获咎”(《福惠全书》),即因推卸责任而共同获罪。

  3.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法律相关文本。例如《清史稿》提到官员因失职“获咎”,最终被问责。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得罪、获罪、冒犯;
    • 反义词:建功、得宠。

总结来看,“获咎”强调因过失承担后果,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程度(如轻微责备或严重惩处)。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福惠全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嗄哑摆摊子谤议卑庳杯勺奔迸砭剥不甘雌伏才义残醉擦西长息乘胜丑陋葱青剉碓大登冬节队乐反朴归真符告扶接根菜类蔬菜灌荡寒林笋出鹤列黄旄花帐胡咯咯会堂绛蜡俭克骄军疾耗金鸡障举火儁异溃渱浪度料料窕窕黎园盲然没乱杀尼厖古抢滩牵恋邛节弃身曲徇三列宿扇面沈书浦瘦缺熟火頽顶陀隧外郭为难雾散云披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