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以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后亦以指尚书省长官或尚书省政事堂。 唐 韩愈 《复仇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异同,必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闻奏者。” 马其昶 题解:“公此议欲令凡事发,具其事下尚书省集议。”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都省》:“ 汉 以僕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至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是则都省之号,始自 汉 也。”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须有日御帘前高捧三臺印,都省里安身正一品。”
(2).都察院。《水浒传》第五九回:“﹝ 贺太守 ﹞把 鲁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来钉了,押下死囚牢里去。一面申闻都省,乞请明降如何。”参见“ 都堂 ”。
都省在汉语词典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分别体现其作为名词和动词的用法:
指隋唐至宋代的中央行政中枢尚书省。因其总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统辖全国政务,故称“都省”。
例证:
《新唐书·百官志》载:“尚书省……其属有六部,国政之本,号曰都省。”
权威来源: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将“都省”列为尚书省别称,强调其“总辖百官”的职能。
由“都”(总括)与“省”(视察、管理)组合,表示全面管辖或总领事务。
例证:
宋代公文常见“都省指挥”一词,意为“尚书省统一下达的指令”。
权威来源: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此义项,引《宋史·职官志》佐证其行政语境用法。
“都省”作为历史行政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官制的文献。其词义演变体现了从具体官署名称到抽象管理行为的延伸,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
参考资料:
“都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汉代起源
汉代设仆射总理六尚书,称为“都省”,是中央行政核心机构。至唐代垂拱年间(685-688年),尚书省正式改称“都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筹六部政务。
职能演变
“都省”主要指汉唐至宋元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尚书省),兼具政务决策与执行功能。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唐六典》《宋史·职官志》等史料。
闇晦报馆北碑南帖不如侧门觇标唱白脸阐扬光大陈玄畴偶稠直矗立醇温得筹弟窑冻原都契斗心敦礼肥胡釜斤骨笃犀鬼跌记孤影合朝荒悸甲馆教廷警所居不重席客途嘹呖陵墓临没镂金错采沦斁旅舍灭息模棱两可鸟觜硼10破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尘惬心清拔三榜定案射粮式谷视距食肉寝皮首敌耸畏鼗鞞位势香茸衔箭现年小性子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