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鸟的嘴。《汉书·东方朔传》“尻益高者,鹤俛啄也” 唐 颜师古 注:“啄,鸟觜也。” 唐 白居易 《感春》诗:“花房红鸟觜,池浪碧鱼鳞。”
(2).茶名。 唐 薛能 《蜀州送使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鸟觜擷浑牙,精灵胜鏌鋣。” 唐 郑谷 《峡中尝茶》诗:“ 吴 僧漫説鸦山好, 蜀 叟休夸鸟觜香。” 宋 梅尧臣 《志来上人寄示酴醿花并压砖茶有感》诗:“又置新茶采雨前,鸟觜压砖云色弄。”
“鸟觜”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觜”读作zī,本义指鸟类的喙(即鸟嘴)。因此“鸟觜”即“鸟嘴”的异体写法,属于古汉语中对鸟类喙部的直接描述。
古文出处
在《说文解字》中,“觜”被解释为“鸱旧头上角觜也”,原指猫头鹰头部类似角的羽毛,后引申为鸟喙。例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有“秦政利觜长距”之句,其中“觜”即代指鸟喙般的尖锐武器。
通假与演变
“觜”与“嘴”为通假关系。现代汉语中“嘴”取代了“觜”的常用义,但古文献中仍可见“鸟觜”的用法,如唐代诗人元稹诗句“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风颾柳线折,雨印鸟迹訇。爇火煨芋熟,薰炉吟偈清。巴賨笺展湿,越鸟觜餳生。”
其他含义
“觜”亦可指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或用作地名(如“觜陬”),但这些用法与“鸟觜”无直接关联。
“鸟觜”是“鸟嘴”的古称,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文学表达中。若具体语境涉及引申比喻(如尖锐物、工具名),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鸟觜》(niǎo zī)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为鸟嘴或者鸟的嘴巴。
《鸟觜》的拆分部首是鸟(yuǎn)和觜(zī),其中觜是独体字。鸟部表示字义的来源与“鸟”的相关性,而觜部则表示字义的发音。
《鸟觜》的总笔画数目为12画,鸟部为3画,觜部为9画。
《鸟觜》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最初,鸟的嘴巴是用象形的方式来表示的,后来随着字形的简化演变,觜部作为一个独体字逐渐形成。
《鸟觜》的繁体字为「鳥觜」。
在古时,「觜」的原形是「⺝」,也可以写作「自」。而「鸟」的字形在古代也有多种变体,如「鳥」和「鳥」等。
1. 鸟用它的觜唱着美妙的歌曲。 2. 这只鸟的觜非常尖锐,可以帮助它捕捉食物。
相关的组词有:鸟巢、鸟能、觜状、鸟鸣。
与《鸟觜》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鸟嘴。
与《鸟觜》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词汇,但可以根据语境使用诸如“兽口”、“人嘴”等词语传达相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