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餖輳 ”。堆砌杂凑。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至若晚 唐 餖凑, 宋 人支离,俱令生气顿絶。”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若 韩退之 以险韵、奇字、古句、方言,矜其餖輳之巧,巧诚巧矣,而於心情兴会,一无所涉。”
“饾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释义
“饾凑”指堆砌杂凑,多用于形容文字、内容等生硬拼合、缺乏自然连贯的状态,带有贬义色彩。该词由“饾”(本义为堆叠的食品,如“饾饤”)和“凑”(聚合)组合而成,强调机械堆叠而非有机融合。
文献引用与用法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批评晚唐诗歌“餖凑”与宋人“支离”,认为这类创作“生气顿绝”,即缺乏鲜活气韵。另一处提到韩愈用险韵奇字时,虽技巧精巧,但“餖輳之巧”与情感表达脱节,进一步印证其贬义属性。
构词与关联词
“凑”本义为水流汇聚(如《淮南子》中“趋舍相凑”),引申为聚集、拼合。而“饾凑”中的“饾”强化了堆砌感,常与“饾饤”(琐碎堆叠)、“拼凑”等词关联,多用于文学批评或形容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
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见于学术讨论或对古典文学的评析中,需注意其语境中的负面评价倾向。例如,可指生硬堆砌典故、辞藻或结构松散的文章。
“饾凑”强调生硬拼合、缺乏内在逻辑的堆砌,是文学批评中需避免的创作弊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