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冻瘃的意思、冻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冻瘃的解释

(1).冻疮。《长阿含经》卷十九:“寒冰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大寒风来吹其身,举体冻瘃,皮肉堕落,苦毒辛酸,悲号叫唤,然后命终。”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 浙江 谓中寒肿覈为冻瘃。”

(2).因天寒而开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煮胶》“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餘月则不成”原注:“热则不凝,无作饼。寒则冻瘃,令胶不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冻瘃(dòng zhú)是汉语中一个专业医学术语,指因寒冷导致的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冻疮”。该词由“冻”与“瘃”组合而成:“冻”指低温环境,“瘃”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中寒肿核”,《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其特指“因受冻而形成的疮疡”。

病理特征

冻瘃多发生于人体末梢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廓等,初期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严重时出现水疱、溃烂。《实用皮肤病学》指出,其形成与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直接相关,潮湿环境会加剧症状发展。

历史文献记载

《黄帝内经》已有“寒气客于经脉,发为皶痤”的类似病症描述,明代医书《外科正宗》则明确记载了冻瘃的外治方剂,如用辣椒、生姜煎汤温敷患处。现代医学建议采用复温、保湿及抗炎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预防与护理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强调,保持身体保暖、避免肢体长时间静止、适度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是预防冻瘃的关键措施。若已出现症状,需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

网络扩展解释

“冻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释义

  1. 冻疮
    指因寒冷导致的皮肤局部红肿、溃烂的病症。该用法在佛教典籍和方言中均有记载:

    • 《长阿含经》卷十九描述“寒冰地狱”时提到“举体冻瘃,皮肉堕落”。
    •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形体》中记载,浙江方言称“中寒肿核”为冻瘃。
  2. 因寒冷而开裂
    多指物体(如胶类材料)在低温下失去黏性并产生裂纹。例如: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提到“寒则冻瘃,令胶不黏”,指出寒冷会导致胶开裂。

二、用法与语境

三、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或方言。网络解释中多沿用传统释义,未扩展新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胶香边孽膘肥体壮残编断简单于橙色嗔怨垂殆刍灵寸禄黮黯但分登盈东封西款顿説辅世长民恭候皓齿青蛾蒿恼黑塔窟花里胡哨黄幡黄花水间作嚼啜轿柜交睫济功静扫禁体诗金籯砍砢科举年漫尔麪店磨它子凝凝昵谀攀花蟠蜿皮弁服品人披亚诺清堂求须起役去天尺五容栉阮家鋭情侍史水浄鹅飞说到点子上特异功能推恩削藩土牢吞恨罔道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