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瘃的意思、冻瘃的详细解释
冻瘃的解释
(1).冻疮。《长阿含经》卷十九:“寒冰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大寒风来吹其身,举体冻瘃,皮肉堕落,苦毒辛酸,悲号叫唤,然后命终。”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 浙江 谓中寒肿覈为冻瘃。”
(2).因天寒而开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煮胶》“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餘月则不成”原注:“热则不凝,无作饼。寒则冻瘃,令胶不黏。”
词语分解
- 冻的解释 冻 (凍) ò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冻结。冻害。冻馁。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冻。肉冻。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冻得慌。防冻。冻伤。冻疮。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瘃的解释 瘃 ú 病名,即“冻疮”:冻瘃。 冻干(乶 ):瘃脯(冻肉干)。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冻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释义
-
冻疮
指因寒冷导致的皮肤局部红肿、溃烂的病症。该用法在佛教典籍和方言中均有记载:
- 《长阿含经》卷十九描述“寒冰地狱”时提到“举体冻瘃,皮肉堕落”。
-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形体》中记载,浙江方言称“中寒肿核”为冻瘃。
-
因寒冷而开裂
多指物体(如胶类材料)在低温下失去黏性并产生裂纹。例如: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提到“寒则冻瘃,令胶不黏”,指出寒冷会导致胶开裂。
二、用法与语境
- 医学/日常用语:常用于描述人体或生物组织受冻后的病理状态。
- 工艺/农业领域:用于形容材料因低温物理性损坏的现象,如古代制胶工艺中的注意事项。
三、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或方言。网络解释中多沿用传统释义,未扩展新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冻瘃(dòng zhù)一词的意思是指因寒冷天气而导致某些部位的皮肤或肌肉组织受冻而引起的疼痛或损伤。它通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在极寒地区。
拆分部首和笔画:冻(⻟、从)瘃(疒、主、疔、主)
来源:冻瘃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用于形容寒冷环境中冻伤的现象。
繁体字:凍瘃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冻瘃字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但当前所使用的字形和现代一致。
例句:寒冷的冬天,如果你不注意保暖,很容易被冻瘃。
组词:防冻瘃、预防冻瘃、冻瘃病例
近义词:冻疮、冻伤
反义词:热伤、热瘫
希望以上信息能满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逸逸白话剥床及肤瀑泉彪文毕逋並蒂兵贵先声不由人逞捷螭堦道化大宥都公愤薄奉帚富才浮惑豪吟荷粮潢饰花砖鲛奴吉丢疙疸节正金玺开去狂狂拉客理理礼先一饭駡坐秒表冥宅蜜香纸墨盒纳受纳职偏材前溪器资认打少雏沙汀沈璧神仙浮屠示怀受训顺变司卫谈述恬惰铜板吐花屯窒土炭顽敌往牒轊车校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