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道上最南的一点。冬至这天太阳在这个位置,故称。
冬至点是中国传统历法和天文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至最南端的位置,即黄经270°时的时空节点。这一现象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通常出现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从汉语词典释义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冬至点定义为“太阳到达黄经270°时的位置”,强调其作为天文坐标的特性。天文学中,冬至点标志着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阳气始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中国天文年历》指出,冬至点的计算需结合地球公转轨道参数及岁差修正,体现精密的天体运动规律。
在传统文化层面,冬至点被赋予阴阳转化的哲学内涵。《周髀算经》记载“冬至极南,夏至极北”,以圭表测影验证冬至点位置,奠定古代历法基础。民俗典籍《中华民俗大典》记载,民间通过祭祀、食俗(如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呼应冬至点的自然节律,形成“冬至大如年”的文化认同。
冬至点是一个天文学概念,指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对应位置。以下是详细解释:
冬至点是黄道上最南端的点,当太阳运行到此处时,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标志着冬至节气。此时太阳的直射位置到达南回归线(约南纬23°26′),南半球则相反。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摆动(岁差),冬至点并非固定。每年它会沿地球公转的反方向移动约50.26角秒,导致冬至点在地球轨道上逐渐西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称为“冬节”“亚岁”,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重要的祭祀和团圆节日。
提示:如需了解岁差对冬至点的具体影响或节气文化细节,可参考天文学专业资料或历法研究文献。
傍夫贲士璧海冰惕不与谗鼎长短星陈寿侈丽从祖叔母单利道钉丁亥锻脩浮浮福业歌呗歌剧跟胥弓弯寡便宜贯耳归告诡谋行话好会煎熬监犯兼营郊祼角菱金翡翠镜分鸾凤酒家涓日君亲磡头姱志厉声陆珍黾蜮庙算蜜父纳节牛表片长薄技啓用羣芳趋权附势日观省吏声母适民税米穗头五宗闲伴闲博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