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税米的意思、税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税米的解释

即租米。《晋书·食货志》:“ 成帝 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税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以实物形式缴纳的田赋,特指作为赋税征收的粮食(主要是米)。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础释义与字源

  1. 字义分解

    • 税:本义指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强制征收的实物或货币(《说文解字》:租也,从禾兑声)。
    • 米:泛指去壳的谷物籽实,特指稻米。

      合并释义:作为赋税缴纳的粮食作物(稻米为主)。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权威词典定义

    《辞源》释为:“旧时田赋征收的实物,多指米粮。” 强调其作为实物地租的属性,区别于货币税。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二、历史制度背景

税米制度主要存在于中国古代至近代的田赋体系中:

  1. 起源与发展

    • 秦汉时期推行“租粟”,稻作区以米纳赋(《汉书·食货志》载“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唐代“租庸调”制中,江南地区以稻米为税粮主体(《新唐书·食货志》)。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

  2. 征收方式

    官府按田亩面积级核定税额,农户需将粮食运送至指定粮仓(如明清时期的“漕粮”)。

    来源:《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1. 经济形态象征

    税米制度反映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主导的社会结构,体现农业对国家财政的支柱作用。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

  2. 文学中的意象

    古诗文中常以“税米”象征民生疾苦,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来源:《全宋诗》卷二三六七


学术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陈明光.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3.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 中华书局, 2008.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权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税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实物税收形式,具体指作为租税征收的米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税米(shuì mǐ)即“租米”,指农民向官府缴纳的粮食作为赋税,属于实物税范畴。这一术语多见于历史文献,与货币税相对。

  2.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 《晋书·食货志》记载:“成帝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说明东晋时期曾按田亩比例征收米粮,每亩税率约为三升。
    • 明代高启的诗句“已偿输税米,未觅卖文钱”也反映了税米在农业社会中的普遍性。
  3. 实物税的特征
    税米属于农业税的一种,直接以农作物(米)作为征税标的,常见于以粮食为主要经济产物的朝代。元代和明代进一步发展为“税粮”,延续了实物税形式。

  4. 相关概念

    • 近义词:租米、税粮。
    • 反义词:货币税、折色(将实物税折算为银钱缴纳)。

税米是中国古代实物税制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农业社会“以农养政”的特点,其征收方式和税率随朝代政策变化而调整。

别人正在浏览...

悖慠奔沸变种槟子逋诳不落道仓黄惨遇嗔诟淡写轻描道衔大数据短檠灯敦煌变文集多物而翁犯齿陔余佝瞀刮地鼓翅圭勺过宾和光同尘黄纸惛耄降格将军府奸计醮章金棺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硿硿流温柳星卢瞳毛举缕析灭絶木牀牛祸盘绞钳勒绮幕卿曹讫繄筌绪散附生魂声势熏灼饰演孀寡庶吉士死没谈玄说妙天祸惕厉无课县熢香火缘洗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