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冕旒的意思、冕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冕旒的解释

[king's crown with tassels] 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详细解释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 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餘,清瘦微鬚,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沉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沉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冕旒是中国古代礼制中帝王、诸侯及高阶官员在重大典礼中佩戴的礼冠,由主体冠板(称为“延”)与悬挂的玉珠串(称为“旒”)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冕”特指礼冠,“旒”指冠前悬挂的玉串,合称象征尊贵身份与礼法秩序。

从形制分析,冕旒的“延”呈长方形,以木质为骨,外覆玄色丝帛,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垂旒数目依据佩戴者等级严格区分,《礼记·礼器》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后汉书·舆服志》则明确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的礼制规范。垂旒材质多用青、赤、黄、白、黑五色玉珠,以丝线串联,长度及肩,具有遮挡威仪、警示端肃的作用。

历史文献中,《周礼·春官》详述冕旒为祭祀专用礼器,《左传·桓公二年》提及“衮冕黻珽”是周代诸侯朝觐必备仪仗。汉代经学家郑玄注《尚书·顾命》时强调,冕旒“前低后高,俛仰之形”暗含君主谦恭勤政的治国理念。唐代杜佑《通典·礼典》进一步记载了冕旒在唐制中的演变,其垂旒数量成为区别帝王与太子等级的核心标识。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冕旒贯穿三千年历史,在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永乐皇帝冕旒实物、曲阜孔庙清代十二旒冕礼器中仍可见其形制传承。其蕴含的“垂旒蔽明”“充纩塞耳”等设计理念,深刻体现了古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统治哲学。

网络扩展解释

冕旒(miǎn liú)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及高级官员在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戴礼冠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冕旒由“冕”和“旒”构成:

二、等级与规制

旒的数量是区分身份的核心标志:

三、象征意义

  1. 政治权威:代表帝王“受命于天”的合法性,五色玉石对应五行,寓意帝王与宇宙相通。
  2. 道德约束:旒珠遮挡视线,提醒帝王“目不斜视”,专注德行,成语“视而不见”即源于此。
  3. 礼仪规范:冕板前低后高,象征戒骄矜、谦恭治国。

四、历史演变

五、相关文化

冕旒不仅是帝王代称(如“万国衣冠拜冕旒”),其形制还影响了“冠冕堂皇”等成语。此外,“冕”字由“冃”(帽)和“免”(礼帽)组成,体现礼制与身份的结合。

如需更完整的演变细节或实物考证,可参考(冕旒形制)、(五色象征)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里步斗尺一牍楚妃叹杵歌春月啜持丛悲摧嗺村院打脊点的殿举兜零恶燋丰霳刮地风鬼头靶法刀过嗣好肉剜疮回言回映互结伙房嘉币计辰禁虣金棺金蕖疾书咎誉倨骜痢疾理脉立社流动资本闹吖吖逆渠抛亸疲劳譬谕清亮绮帐山岸删剪掺手稍地尸首伺瑕导隙思逸送煖偷寒填报天底围随文集仙居小半活小器易盈笑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