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伯的意思、二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伯的解释

(1).指 周 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重臣 周公 和 召公 。《孔丛子·居卫》:“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谓之二伯。”《礼记·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郑玄 注:“自 陕 以东, 周公 主之,自 陕 以西, 召公 主之。” 宋 王安石 《对难》:“ 成王 之王天下也,尊二伯,诛二叔。”

(2).指 齐桓公 晋文公 两位霸主。《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 范宁 注:“二伯,谓 齐桓 晋文 。”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 重耳 任五贤, 小白 相射鉤。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讎?”

(3).指 周文王 与 齐桓公 。《晋书·石勒载记上》:“昔 周文 以三分之重,犹服事 殷朝 ; 小白 居一匡之盛,而尊崇 周室 。况国家道隆 殷 周 ,孤德卑二伯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伯"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合成词,其核心意义可依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伯父,即父亲的二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此为基本亲属称谓,属于汉语亲属称谓体系中"伯仲叔季"的排行体现。该用法在北方方言区尤为常见,如河北、山东等地民间口语中普遍使用。

二、历史语义演变 在古籍中可特指周朝两位重要人物,《礼记·王制》记载:"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指周公旦与召公奭共同辅政的历史典故。清代学者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强调这种用法体现古代"以伯仲为尊"的礼制传统。

三、方言差异表现 部分方言区存在语义偏移现象,《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闽南语、粤语中"二伯"可代指二叔的特殊用法,反映了汉语亲属称谓在地域文化中的流变。例如福州方言将父亲的弟弟统称为"伯",需通过数字排行区分长幼。

四、古籍例证补充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五有载:"当时二伯分陕而治",此处沿用周代典故指代辅政重臣。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考证:"春秋时称二伯者,齐桓、晋文也",表明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外延拓展。

网络扩展解释

“二伯”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周初重臣分治

指西周初期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的两位重臣周公旦和召公奭。两人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界分治东西,周公主管东方诸侯,召公主管西方诸侯。这一分治模式在《礼记·王制》中有明确记载,郑玄注曰:“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二、春秋霸主代称

  1. 齐桓公与晋文公
    春秋时期两位著名霸主,常被合称“二伯”,见于《谷梁传》《汉书·刑法志》等典籍。
  2. 周文王与齐桓公
    少数文献(如《晋书·石勒载记》)将周文王与齐桓公并称,强调其“尊王”的政治影响力。

三、其他用法

现代汉语中,“二伯”可能作为亲属称谓,指父亲的二哥。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需注意与古代含义区分。

提示: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建议查阅《礼记》《孔丛子》等原典或权威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阿权膴仕白鹾白絮百足不僵不解嘈闲白夹擦眼抹泪触事赐国大括号诞敷荡涤捣衣打勤澄泥砚电场线笃敬囤户宫庭桄充管公堂贯虱豪叫花把戏怀铅提椠缓步花时扈卫简贤附势旌戟禁麛卵救奢抗美口写临鉴漏风律文马如游龙蒙幼秘録民约靡佗青门柳秦轩人日鸟肉屏风沈耽胜算驶河视师死骨更肉私身菾菜天年頽没汙镘鲜发痟疾销贜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