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捣衣的意思、捣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捣衣的解释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详细解释

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 长门 城。”捣,一本作“ 擣 ”。 唐 贾至 《答严大夫》诗:“今夕 秦 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至移碌碡於房上,砰然滚落,火焰飞腾,击捣衣砧为数段。”

擣衣:古时衣服常由纨素一类织物制作,质地较为硬挺,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擣衣”。后亦泛指捶洗。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诗:“秋夜促织鸣,南邻擣衣急。”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宋 葛天民 《春怀》诗:“夜雨涨波高一尺,失却擣衣平正石。” 清 陈维崧 《瑶花·秋雨新晴登远阁眺望》词:“金闺瑟瑟,正青砧隔院擣衣纔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捣衣”是古代中国常见的劳动场景,指用木棒捶打布料使其柔软平整的工序,多见于秋冬季为制备寒衣。这一行为具有实用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具体可从三方面解析:

  1. 词源释义

    “捣”字本义为“捶舂”,《说文解字》释作“手推也,一曰筑也”,特指用工具反复击打的动作。古代纺织技术有限,布料经捶打后可去除杂质、增强纤维延展性,便于缝制厚实衣物(来源:《汉语大词典》)。

  2. 历史场景还原

    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捣衣多由妇女在河边完成:将葛麻、纻布浸水后铺于石砧,用直柄木杵横向捶打,既避免布料捶破,又能使织物均匀吸水软化(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3. 文学意象流变

    唐代起“捣衣”演变为典型诗歌意象,如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既描绘集体劳作的场景,又隐喻征人妇的思念。宋代《乐府诗集》更收录《捣衣曲》十余首,将劳动过程升华为秋思、闺怨的情感符号(来源:《唐诗鉴赏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捣衣是中国古代服饰制作和衣物处理的重要工序,其含义及文化内涵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义与工序

  1. 核心含义
    捣衣主要指妇女将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杵或棒槌反复捶打,使布料柔软熨贴,便于裁剪缝制。这一过程多在秋夜进行,因秋季气候干燥,布料易变硬,需软化处理。

  2. 与“捣练”的区别
    根据《农政全书》记载,捣练是布料上浆后捶打,使其匀透柔和;捣衣则是对成衣进行捶打,使穿着更舒适。

  3. 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提到捣衣也包含清洗衣物时的捶打步骤,即用杵击打脏衣去污,但此解释多见于诗词中的泛化用法,与制衣工序需区分。

二、文化意象

  1. 诗词中的象征
    捣衣声在古典文学中被称为“寒砧”,常与秋夜、思乡、征人离妇等情感关联。如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以捣衣烘托征人思妇的惆怅,李煜“断续寒砧断续风”则强化孤寂氛围。

  2. 民俗与时间选择
    捣衣多于深夜进行,因秋夜凉爽且静谧,捶打声更易引发联想,逐渐成为文化符号。

三、历史演变

四、常见误解辨析

捣衣是古代纺织工艺的关键步骤,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意蕴。理解时需区分制衣工序与诗词意象,避免混淆具体劳作与文学象征。

别人正在浏览...

般首剥取宝像迸放鳖鱼宾鸟摈相毕业柴毁骨立串贯除草辞第餈团道地倒换等因地着独具匠心风积作用冯谖剑分直贵高寒邱横倒竖卧葫芦依样迦梨迦建本减核角头巾洁直晋级口率苦饥赖缠牢狴连日连夜连韵辽生迷塞莫愁木理骑鹤扬州清歌青苗法秋岚权要人曹郎忍垢偷生诗钞石浮螫口室如县罄讼费俗虑通丧图墓忘掉晩禾滃滃翳翳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