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帽的意思、鹅帽的详细解释
鹅帽的解释
亦作“鵞帽”。鹅羽为饰的帽子。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皇都杂记·只逊》:“在朝见下工部旨:造只逊八百副。皆不知只逊何物,后乃知为上直校鵞帽锦衣也。”
词语分解
- 鹅的解释 鹅 (鵝) é 家禽,比鸭子大,颈长,喙扁阔,尾短,体白色或灰色,额部有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颈长,脚大有蹼,善游水:白鹅。鹅毛。鹅卵石。鹅毛大雪。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 帽的解释 帽 à 盖头的东西:帽子。草帽。凉帽。军帽。礼帽。 器物的顶罩或套儿:笔帽儿。螺丝帽儿。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鹅帽,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中一种具有特定形制和用途的官帽,主要流行于明代。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定义与形制特征
“鹅帽”指一种帽檐上宽下窄、顶部较高,因其轮廓形似鹅头或鹅颈而得名的帽子。其典型特征包括:
- 上宽下窄的帽檐: 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鹅”字得名的直接来源。
- 高顶: 帽顶通常较高耸。
- 材质与装饰: 多以质地较硬的皮革(如乌纱、皮革)制成,以保持其挺括形状,并常配有代表官职等级的装饰物(如帽正、翎毛等)。《明史·舆服志》中对宫廷侍卫、近臣的冠服有相关形制记载,可作参考来源。
二、 使用群体与场合
鹅帽并非所有官员通用,而是具有特定身份标识:
- 锦衣卫官校: 这是佩戴鹅帽最著名的群体。锦衣卫作为皇帝亲军,负责侍卫、仪仗、缉捕等,其官校常戴鹅帽,成为其身份象征之一。
- 东厂等宦官机构人员: 明代由宦官统领的东厂等特务机构的高级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也可能佩戴类似鹅帽。
- 宫廷仪卫与近侍: 部分负责宫廷仪仗、护卫皇帝安全的侍卫人员也可能佩戴。
- 场合: 主要用于执行公务、宫廷侍卫、仪仗等正式场合,是官服体系的一部分。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明代官服及侍卫服饰有系统论述,提及此类帽式来源。
三、 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鹅帽在明代社会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 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佩戴鹅帽者多为皇帝亲信或拥有特殊司法、监察权力的官员(如锦衣卫、东厂),故鹅帽成为其特殊身份和所掌握权力的外在标志。
- 威严与震慑的体现: 其独特的、略显夸张的造型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威严、肃杀的气势,对臣民起到震慑作用。这与锦衣卫、东厂等机构的职能性质密切相关。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等著作中分析明代政治制度时,对锦衣卫等机构的形象与作用有深入描述,其服饰(包括鹅帽)是构成这种形象的重要元素来源。
四、 历史演变与消亡
鹅帽作为明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 盛行于明代: 其使用与明代强化中央集权、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政治背景紧密相连。
- 清代消亡: 随着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并推行新的服饰制度(如顶戴花翎),具有鲜明明代特色的鹅帽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作为官服使用。后代仅在历史文献、小说(如《金瓶梅》中对西门庆作为锦衣卫千户的服饰描写)、戏曲及影视作品中出现,作为明代特定人物的标志性装束。周锡保所著《中国古代服饰史》对历代官服演变有详细考证,可查证明代官服制度来源。
鹅帽是明代特有的官帽类型,以其上宽下窄、形似鹅头的独特帽檐为主要特征。它主要供锦衣卫官校、东厂宦官头目及部分宫廷仪卫佩戴,是其特殊身份和所掌握生杀大权的显著标志。其造型设计旨在体现威严与震慑力,与明代强化皇权、特务政治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随着明朝覆灭和清代服制改革,鹅帽作为实用官服的历史宣告终结,成为特定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的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鹅帽”是一个历史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指用鹅羽装饰的帽子,主要用于古代特定场合或身份的服饰。其名称来源于材质,即鹅的羽毛。
-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根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只逊》的记录,鹅帽曾作为宫廷侍卫(“上直校”)的服饰之一,与锦衣搭配使用。例如,明代工部曾奉命制作“只逊八百副”,后证实“只逊”即指这类鹅帽锦衣。
-
字形与异体写法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鵞帽”,属于异体字形式。
-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现已不常见,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现代汉语中无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明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形制或相关服饰制度,可参考《长安客话》等明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半瓶醋八音联欢边扞表兄长弟嘲拨成趣陈泰挂壁赤旆抽苔川渎俶倘顇奴大舜蝶拍斗箕发末芳邻发热愤发風流醖藉风移岗棚唝吥害政侯景之乱黄表纸火毳户枢不朽戟刺计日以待巨鹿侯骏骑窭小开炮礧碕类试敛法理论联系实际铃鼓离绪栗芋末日尿炕迫人轻俊栖宿觑付取决于上清宫山居秋暝説古话殊言别语踏槐透脱彖辞伪涂嚣尘笑嬉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