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孔颖达 疏:“以己二亲今且病亡,身在役中,不得侍养,精神昬乱,故视物不察也。”莪,蒿之一种,茎抱根而生,俗称抱娘蒿。后遂借指对父母的悼念。 唐 白居易 《与从史诏》:“卿亡父早践班荣,久著声绩,永言褒赠,自叶典常。况卿孝友承家,勤劳事国;念兹忠节,皆禀义方。将慰匪莪之心,宜流自叶之泽。”
匪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中国经典诗歌集《诗经·小雅·蓼莪》,字面意思为“不是莪草”。其中,“匪”表示“不是”或“非”,“莪”指一种名为“莪蒿”的草本植物,在古代常被用作比喻父母或恩情。在《蓼莪》诗中,有“匪莪伊蒿”之句,意为“不是莪草而是蒿草”,诗人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深切思念和自责未能尽孝的情感,引申为忘恩负义或不孝的象征。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文学、历史或伦理讨论中,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如《辞海》的解释,“匪莪”体现了古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其文化内涵源于儒家经典,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来源参考:《诗经》经典文本。
“匪莪”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义来源
出自《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其中“莪”是一种茎抱根而生的蒿类植物(俗称“抱娘蒿”),诗句以“匪莪”比喻未能尽孝的遗憾,表达对父母的哀悼之情。
引申含义
后多借指对父母的悼念,尤其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抒发失去双亲的悲痛。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诏书中提到“将慰匪莪之心”,即用此意。
部分辞书(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不识时务、不知天高地厚”,但此释义与《诗经》及主流文献的用法不符,可能是误传或混淆其他词语。
建议结合权威典籍(如《诗经》)理解该词,避免歧义。如需更多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北郊吃栗多赤日愁疾出徇祠曹刺目从儿倒翻垫刀东牀坦腹笃诚额门翻梓风车云马丰旨敢做贡禄滚滚覈见宏硕后开会逮活泛甲正金罍狷洁揩抹劳保老相公凉糕敛祸嘹喨挛缀买虚麻麻黑昧心钱娩泽旁户片瓦不留平常撒打三不拗六山南舍死忘生死不足惜苏门四友宿冤铁饼稊田偷懦头牌温李文奏梧榎相援峡湾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