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识的意思、六识的详细解释
六识的解释
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故亦称“ 前六识 ”。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六出:“内六尘,外六根,中六识,去缚解粘,立登般若。”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其曰:‘以耳视,以目听。’曰:‘视听不以耳目。’於圣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识之相,庶近似之,皆非 庄周 所知者。”参阅《成唯识论》五。
词语分解
- 六的解释 六 ù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六经)。六欲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六识是佛教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特指人类通过感官与意识形成的六种认知功能。根据《佛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和《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修订版)记载,其具体构成包括:
- 眼识:视觉功能,依眼根感知色相,《成唯识论》称其为"能见诸色像"的基础认知
- 耳识:听觉功能,通过耳根接收声波振动,佛教经典《楞严经》谓之"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鼻识:嗅觉功能,依鼻根辨别香臭,《俱舍论》记载其具有"通三性"的特性(善、恶、无记)
- 舌识:味觉功能,由舌根产生酸甜苦辣等味觉分别,《大乘五蕴论》强调其"领纳为性"
- 身识:触觉功能,通过身体感受冷暖涩滑,《瑜伽师地论》指出其具有"十二处触所生"的特性
- 意识:综合认知功能,《唯识三十颂》定义为"了别境义",能整合前五识信息形成完整认知
这六种认知体系在佛教唯识学派中被统称为"前六识",与末那识、阿赖耶识共同构成八识系统。据《解深密经》所述,六识的生起需具足三要素:感官器官(根)、认知对象(境)与心识作用(了别)。现代佛学研究显示,该理论构建了完整的认知分析模型,为解释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系统框架。
网络扩展解释
“六识”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类通过感官与意识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其具体含义及关联体系如下:
一、基本定义
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别对应六根(感官与思维器官)对六尘(外界现象)的感知作用:
- 眼识:依眼根感知色尘(视觉对象),功能为“见”。
- 耳识:依耳根感知声尘(听觉对象),功能为“闻”。
- 鼻识:依鼻根感知香尘(嗅觉对象),功能为“嗅”。
- 舌识:依舌根感知味尘(味觉对象),功能为“尝”。
- 身识:依身根感知触尘(触觉对象),功能为“感”。
- 意识:依意根感知法尘(抽象概念),功能为“知”。
二、体系关联
- 与六根、六尘的关系
三者共同构成“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是佛教分析认知的基本框架。
- 在大乘唯识学中的定位
六识属于“前六识”,唯识学派补充末那识(第七识)与阿赖耶识(第八识)形成“八识”体系。
三、功能特点
- 前五识:仅直接感知外境(如眼识见颜色),无分别判断能力。
- 第六意识:对前五识接收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概念化(如判断颜色是否为红色)。
四、禅定中的变化
不同修行境界中六识作用范围不同:
- 欲界:六识俱全。
- 色界初禅天:仅有眼、耳、身、意识,无鼻舌识。
- 无色界:仅存意识。
引用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自佛教经典释义()及唯识论著分析()。若需更深入探讨八识体系或禅定修证细节,可参考《大乘百法明门论》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观音成事愁妇草丹丘生蹈德大兴德几定器放沉奋力富殖根据鼓檝亥有二首六身喉蛾黄建货客家娘矫絜洁澈捷句金兰谱进饮赍书九簭畿限屦贱踊贵览察雷楔良肱两柱钱螺丝母蛮公子瞒落耐格痞鬲堑谷惬惬寝帐穷昊穷言杂语人形叡喆涉趣司阃汤刑堂尊特勤天械迢遰亡八文罔涴漫武曲星物资响应先配线穗子小惩大诫小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