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恶月的意思、恶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恶月的解释

古代迷信称农历五月为恶月。《太平御览》卷二二引 汉 董勋 《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忌曝牀荐席及修盖房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恶月》:“京师谚曰:‘善正月,恶五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恶月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时间概念,专指农历五月。《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人称农历五月为恶月,认为此时多灾疫,不宜嫁娶、迁居等"。这一认知起源于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五月对应地支"午",属火盛极而衰之象,《齐民要术》引《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在传统岁时观念中,五月包含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气候湿热易生疫病,《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疫病方起";二是毒虫滋生,《东京梦华录》称五月为"百毒之月";三是阴阳转换节点,《淮南子·天文训》将五月视为"阴气萌作"的转折期。因此民间形成诸多禁忌,如"不剃头""不晒被""不迁居"等,并通过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驱邪避秽。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的诞生与恶月信仰密切相关。《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说明古人特意选择五月五日作为驱邪的重要节点。现代民俗学研究认为,恶月观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蕴含着先民对疾病预防和生态调节的朴素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恶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民俗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恶月”指农历五月,古代迷信认为此月不吉利,常与灾难、禁忌相关联。该词多用于形容某个时段运势不佳或需避讳的行为。

二、起源与背景

  1. 天文与气候因素:五月进入夏季,气温升高、疾病多发,古人将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毒月”或“恶气”盛行之月。
  2. 阴阳观念:东汉王充《论衡》认为五月“太阳之热气”过盛,导致万物含“毒螫”,故需谨慎避讳。

三、相关习俗与禁忌

  1. 禁忌行为:
    • 忌曝晒床席、修盖房屋。
    • 北方部分地区有“忌回娘家”的习俗,需接出嫁女儿回家避灾。
  2. 斋戒放生:汉代已有五月“六斋放生”的习俗,通过行善积德化解厄运。

四、现代意义

如今“恶月”多作为民俗文化研究对象,反映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部分传统禁忌在少数地区仍有保留,但已无实际迷信色彩。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记载与现代民俗研究,主要参考来源包括《荆楚岁时记》《论衡》及地方志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暴风雨曝光冰消不诓雠愤慈目当丧盗截跌钱牒状阿顺繁芜发餫抚训改常感愕纲船膏脣拭舌高歌圪瘩乖阻诡互规橅诡曲鸿罗彗星讲考蹇困贾值节妇结膜炎金樱旷旷款顾谅节慄缩乱道路分骂市艨冲楠榴拈华摘艳泡泡纱骈赘贫乐阙如森凉沙狗噬脐无及霜蓬鼠目麞头数学系托托挖东墙补西墙危剧硙碾享嗣相形失色乡学萧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