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噬脐莫及 ”。自咬腹脐够不着。比喻后悔不及。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明 宋濂 《谢烈妇传》:“宜急旋,稍晚,噬脐无及矣。” 明 陆采 《怀香记·鞫询香情》:“倘有后悔,噬脐莫及。” 清 林则徐 《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若不趁此刻猛省回头,以后虽欲改图,噬脐莫及。”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天兵攻克,噬脐无及,尔时悔之,亦已晚矣。”
“噬脐无及”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来源与典故
成语出自唐代高彦休的《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原指因犹豫错失良机,后泛指因行动迟缓或决策失误导致无法补救。例如明代宋濂《谢烈妇传》中写道:“宜急旋,稍晚,噬脐无及矣。”
用法与语境
结构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唐阙史》《隋唐演义》等文献。
《噬脐无及》这个词,意指一个人或事物的能力、智慧、胆量、才华等方面在某一领域内达到了顶峰境地,无人能及、无可匹敌。
《噬脐无及》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肉”,分别代表了“嘴巴”和“肉体”;它的笔画数为23,属于复杂的字形。
《噬脐无及》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异兽名叫“水蛭”,它的身体像蛭虫一样柔软,并且天生无口。水蛭挂在树上,凭借附着在树皮上的一种特殊吸盘,通过吸取树汁谋取生存。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水蛭在吸食树汁时,会咬住树皮,然后把身体绕成一个圈,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就像噬咬自己的脐带一样。因此,人们将这种无比顽强的生存能力比喻为“噬脐无及”。
《噬脐无及》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噬臍無及」。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噬脐无及》在古代写法中,噬字的下部采用了象形的方式,将水蛭盘踞在树干上的姿势描绘出来,增加了绘画的元素。臍字的“月”部分与现代的写法有所不同,更加简化。
1. 他的才华噬脐无及,无人能够与之相比。
2. 这位科学家的智慧噬脐无及,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3. 她的勇气和决心噬脐无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1. 噬字(shì zì) - 意指咬住或吞噬某物的动作。
2. 脐带(qí dài) - 指胎儿与胎盘相连接的部分,供胎儿获得营养和氧气。
3. 无及(wú jí) - 意为无法比及,无不可望或不可超越。
1. 无与伦比
2. 独步天下
3. 无可匹敌
1. 逊色
2. 不及
3. 不能媲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