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流遁 ”。《后汉书·张衡传》:“夫情胜其性,流遯忘反,岂唯不肖,中才皆然。”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不能拯风俗之流遯,世涂之陵夷,通疑者之路,賑贫者之乏,何异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茝蕙不救冰寒之急。”
(2).流亡隐遁。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方今六合未康,豺豕当路……益宜振起道义之徒,以敦流遯之弊。”
“流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该词为“流遁”的异体字写法,意为“流亡隐遁”,指因避世或逃避现实而隐居漂泊的状态。
二、引证解释
三、用法说明
“流遯”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其结构为“流(左右结构)+遯(左下包围结构)”,读音为liúdùn,注音ㄌㄧㄡˊㄉㄨㄣˋ。
四、综合说明
该词强调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迷失导致的被动隐遁,带有消极避世的色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后汉书》等权威文献佐证。
《流遯》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漂泊流浪、四处流动的意境。
《流遯》的部首是「水」和「辶」,总共有13个笔画。
《流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对人生追求和游历经历的描绘。这个词反映了人们在寻求自由和追求理想时所经历的漂泊和流动。
《流遯》的繁体字为「流遊」。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流遯》在古时候可能使用了一些不同的字形或结构,但整体上仍然表达着相同的意义。
1. 他出身贫苦,从小就在外流遯,四处打工谋生。
2. 作为一名旅行作家,他常常流遯于不同的地方,寻找灵感。
组词:漂泊、流浪、游荡、迁徙
近义词:流离、漂泊、游历
反义词:安顿、定居、停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