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备位的意思、备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备位的解释

(1).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汉书·王莽传上》:“於是 莽 上书曰:‘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 宋 范公偁 《过庭录》:“我受国厚恩,备位宰辅,合沥血恳陈。”《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臣今备位政府,理实为嫌。”

(2).泛指充任,任职。《后汉书·儒林传·杨政》:“﹝ 政 ﹞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生之道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良媛 董氏 ,备位后庭,素称淑慎。”

(3).充数;凑数。《旧唐书·宪宗纪下》:“ 德宗 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宰相备位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四年》:“上以用兵之际, 宏 循默备位,而 昌言 多上边事利害,故两换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备位是汉语中具有自谦色彩的动词性短语,本义指“占据职位以充数”,常用于表示个人能力与职位不匹配时的谦逊态度。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的“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指官员虽居其位却未发挥实际作用。

从语义结构分析,“备”含“预备、充数”之意,“位”指官职或席位,二字组合后衍生出“虚占职位”的核心含义。宋代王禹偁在《待漏院记》中写道“备位而全身,无毁无誉”,即体现了古代官员以“备位”表达恪守本分、不妄求功名的处世态度。

现代汉语中,“备位”多用于书面表达,常见于两种语境:一是正式场合的自我谦称,如“备位顾问,愿尽绵薄之力”;二是客观描述人员配置状态,如《人民日报》曾用“备位官员亟需提升业务能力”来批评占位不作为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具有明显的庄重语体色彩。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备位”被定义为“居其位而无所作为,常用作谦辞”,其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敬谦文化在官僚体系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则补充说明,该词在汉代奏疏中已形成固定用法,常与“尸禄”(空受俸禄)构成对文,强化自谦效果。

网络扩展解释

“备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居官的自谦之词
指官员在职位上表达谦逊的态度,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仅能勉强充数。例如《汉书·王莽传》提到“越次备位,未能奉称”,体现官员对自身职责的谦卑表述。这种用法常见于古代奏章或官方文书中,用以体现臣子的谨慎态度。

2. 泛指充任、任职
广义上可表示担任某一职位。如《后汉书》记载杨政批评他人“备位藩辅,不思求贤”,强调身居要职却未尽职责。唐代韩愈《顺宗实录》中“良媛董氏,备位后庭”也用于描述普通任职场景。

3. 充数或凑数
带有贬义,指占位却无实际贡献。例如《旧唐书》提及“宰相备位而已”,暗讽官员尸位素餐。此用法多用于批评官员不作为或机构虚设的情况。


补充说明
“备位”的词义演变反映了古代官场文化中的谦逊传统与权力现实之间的矛盾。自谦用法(第一层)常见于正式场合,而第三层含义则多用于史书或评论性文本,揭示制度弊端。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百祇背晦奔头辨了残角参学策錣持牢除拆出赛错音稻孙丁穷洞察一切尔等风花公西棺材瓤子广义相对论归璧姑姊海味毫厘不爽毫猪鸿豁阛闬火海降帜届路禁固金叵罗迥空瘠人肥己刊误老巴巴令节明问谋命慕利醲赏攀谈凭险旗警轻口薄舌青松清涎痊较日中则昃入合省己盛季申购示众朔飙梯磴头目人兔唇洼陷乡俗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