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
“三好两歹”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释义
指身体时好时坏,形容体弱多病或健康状况不稳定。常比喻事物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的状态。
2. 出处与例句
出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例句中通过“三好两歹”描述人物体弱多病的状态。
3. 用法特点
4. 近义词
与“三好两歉”意义相近,均表示时好时坏的状态。
5.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儒林外史》原文背景或成语演变,可参考古典文学注解资料。
《三好两歹》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或行为有好有坏,即同时具有三个好的方面和两个坏的方面。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好两歹》的拆分部首是三(三点水)好(女)两(两点水)歹(歹)。
三(三点水),五画。
好(女),六画。
两(两点水),七画。
歹(歹),四画。
来源:
《三好两歹》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心雕龙·词训》:“二体俱全曰佳,三好两歹曰贰,好病相干曰兼。”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行为。
繁体:
《三好两歹》的繁体写法是「三善兩歹」。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两」的写法是「兩」,「歹」的写法是「亻示歹」。
例句:
他是一个三好两歹的人,有时候做一些好事,但也常常做一些坏事。
组词:
善人、劣迹斑斑、善良矛盾、行善积德
近义词:
好坏参半、五好三坏、五好两歹
反义词:
五好三坏、全好五歹、全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