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藜的意思、藿藜的详细解释
藿藜的解释
(1).藿香和蒺藜。泛指野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
(2).泛指粗食。亦用以借指百姓。 明 唐顺之 《尹洞山祭酒枉顾草堂有作见赠次韵又迭》之一:“儒冠本不闲军旅,肉食谁能念藿藜。”
词语分解
- 藿的解释 藿 ò 〔藿香〕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花蓝紫色,瘦果倒卵性。茎叶香气很浓,可入药。 豆类植物的叶子:藿食(指粗劣的食物)。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藜的解释 藜 í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根据汉语词典释义,“藿藜”并非一个独立的固定词汇,而是分别指代两种不同的植物:藿与藜。它们在古代文献中常作为贫者食物的象征,但各有其具体含义和用途:
一、 藿 (huò)
- 基本释义
指豆类植物的叶子,尤指大豆(菽)的嫩叶。
- 具体用途与象征
- 贫者之食:在古代,豆叶是贫苦百姓的主要蔬菜或代粮食物,常与“藜”并称,形容粗劣的饮食或清贫的生活状态。如《韩非子·五蠹》有“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的描述。
- 药用价值:部分豆叶在传统医学中有应用,如《名医别录》记载大豆黄卷(发芽大豆)及其相关部分的使用。
- 古籍出处
-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释“藿”为“尗之少也”,指幼豆苗。
- 《广雅》(三国魏·张揖):释“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二、 藜 (lí)
- 基本释义
指藜科植物,常见如灰藜、灰菜等。嫩叶可食,老茎可做拐杖(藜杖)。
- 具体用途与象征
- 野菜与贫食:嫩藜叶是古代常见的野菜,亦为贫者所食,常与“藿”连用(藜藿)。
- 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记载藜有清热、利湿、杀虫等功效。
- 器具:老茎制成的“藜杖”是隐士或长者的常用手杖。
- 古籍出处
- 《庄子·让王》(战国):孔子弟子曾子居卫时“曳縰而歌商颂,…藜羹不糁”,提及藜羹。
-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藜,处处有之。即灰涤菜也…嫩叶亦可食”。
三、 “藿藜”合用之意
“藿藜”或“藜藿”合用,并非特指某一种植物,而是:
- 泛指粗劣的饭菜:豆叶和藜叶均代表贫者果腹的简单、粗糙食物。
- 象征清贫生活:常见于古籍中描述隐士、寒士或民众的艰苦生活境况,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有“粝粱之食,藜藿之羹”的记载。
“藿藜”实为“藿”与“藜”两种植物的合称,各自有明确的植物学指向和文化象征意义。其核心内涵源于它们在古代作为贫民食物的社会角色,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清贫”、“简朴”意象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藿藜”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uò lí,由藿香(一种草本植物)和蒺藜(带刺的野草)组合而成,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基本释义
-
泛指野草
“藿藜”本指藿香和蒺藜两种植物,后扩展为对荒芜环境中杂草的统称。例如: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提到:“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用以形容居所荒芜、杂草丛生的景象。
-
代指粗劣食物或百姓
因藿藜为野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贫苦百姓的粗食,进而引申为“百姓”的象征。例如:
明代唐顺之的诗句:“肉食谁能念藿藜”,即以“藿藜”暗指平民的简朴生活。
用法与背景
- 古典文献中的运用:该词常见于战国至明清文献,多用于描绘荒凉场景或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 现代语境:当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诗词赏析或历史研究领域。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典故,可参考《韩非子》及唐顺之的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饰暴民比时财竭力尽车尘马迹除了...以外刺儿电烻邸史陡上鄂君舟放堂肥己夫桡杠棒纥突隣公律关廛归倚鬨堂礛磻讲辩见节建筑面积节会济济师师金斓客际涯给养趔趄淋渗沥液龙颜轮廻猫坑鸣玉曳履摸黑儿杷车平鬲迫生乞丢磕塔秋飈撒科骚体身奇石科说梦话树株俟吕陵损军折将堂燕踏鞒缇帷同举物主先辈香朗嚣尔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