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儿啼帖的意思、儿啼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儿啼帖的解释

旧俗张贴在外,用以防止小孩夜间啼哭的字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儿啼帖是古代民间用于止小儿夜啼的符箓类文书,其名称由"小儿啼哭"和"张贴文书"两个核心含义构成。该习俗源自道教文化与民俗信仰的结合,《抱朴子·内篇》中已有类似镇符记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研究》,儿啼帖通常采用黄纸朱砂书写,内容包含"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等固定韵文,需张贴于路口或庙宇外墙,借众人诵读之力达到安神止啼效果。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帖"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帛书署也",本指绢布文书,后引申为各类张贴文告。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S.6215号卷中可见唐代"小儿夜啼符"实物,其形制与《齐民要术》记载的镇宅符有显著承袭关系。北京大学《汉学研究》指出,这类文书体现了汉字崇拜与语音禁忌的双重文化心理,既通过文字形态产生视觉震慑,又利用韵文节奏达成听觉安抚。

现代民俗学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中强调,该习俗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古代育儿智慧中对婴幼儿作息规律的观察,其文本结构暗合儿童语言的重复性特征。目前陕西、山西等地仍存相关民俗遗存,2015年晋中市已将"夜啼帖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儿啼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儿啼帖”指旧时民间习俗中张贴在外的字条,用于防止婴儿夜间啼哭。该词由“儿”(婴儿)、“啼”(哭泣)、“帖”(张贴的文书)三字构成,字面可理解为“止住婴儿啼哭的张贴告示”。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时间:据清代姚范《援鹑堂笔记》记载,此习俗至少可追溯至晋代,晋人束晳《近游赋》中已有“书儿啼于客堂”的描述。
  2. 操作方式:将写有特定语句的字条张贴于路口或显眼处,行人每读一遍,据信可止住婴儿啼哭。

三、文化内涵

  1. 民间信仰:反映了古代对文字魔力的崇拜,认为特定文字组合具有驱邪镇祟的功能。
  2. 声音象征:该词后来衍生出比喻义,可形容“响亮持久的声音”,如演唱会的欢呼声、战场的鼓声等。

四、现代认知

如今“儿啼帖”主要作为民俗研究材料存在,《汉语大词典》《汉典》等工具书均收录该词条。其实际使用已随科学观念普及而消失,但在方言俗语中仍有痕迹。

注:如需了解具体张贴内容或更详尽的民俗案例,可查阅《援鹑堂笔记》《艺文类聚》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翮贬价不名补实吃钉子充堂出贷搥牛刺骨存政吊国低答递籍鼎铛耳订交动员钝敝非夷奉朔纲辖公尸古文辞类纂寒食散化缉黄麾仗黄金勒假案加笄戛戛徼利嘉向节幡节啬濈濈矜弘抗隐魁礧六玉礼相眇生闹着顽蔫食枿坐拍案叫绝配餐瓢桮辟草千人针亲比穷屈秋旸肉人三嘴行色服删节号深切手柄跳龙门先觉仙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