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识的意思、耳识的详细解释
耳识的解释
(1).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
(2).犹赏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词语分解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耳识”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佛教术语和日常语境:
一、佛教术语
-
基本定义
耳识是佛教“六识”之一(六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指耳根接触声境时产生的识别功能,即听觉的感知与辨别作用。
修习方法:需理解耳识的运作原理,通过禅修达到“忘情耳识空”的境界(出自清代吴伟业诗句)。
-
相关文献
清代龚自珍在《蒙古象教志序》中提到,耳识的局限性影响对佛法的领悟,需借助因明学提升。
二、日常语境
- 引申含义
指对他人的重视或赏识,如郭沫若《卓文君》中“他才不大耳识我”,表达不被理睬的失落感。
三、总结
- 佛教义:听觉感知功能,属六识范畴。
- 日常义:理睬、赏识,多用于文学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六识”体系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佛教经典或相关诗词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耳识》这个词的意思是“对声音的识别和听觉觉察”。
拆分部首为耳(寸部)和识(讠部)。耳部表示与“耳朵”相关,识部表示与“识别”、“知觉”的意思相关。
根据笔画,耳的笔画数为4,识的笔画数为9。
《耳识》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直接,它是由“耳朵”和“识别”两个词合成而来。繁体字形式为「耳識」。
在古时汉字的写法中,耳的字形稍有不同,形状更加像一个立体的耳朵。而识部在古代字典中则以“示”代替了现在的“讠”。
一些例句中可以运用这个词:“她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耳识出歌曲的情感。”、“婴儿在出生后很快能耳识到妈妈的声音。”
与《耳识》相关的组词有耳畔、耳悸、识途等。
近义词包括听觉、听力、听认等。
反义词可以是耳聋、不识、不知等。
希望这些简短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吃半自动奔月灿然獑猢传见传桶触锋措思大石调地胆洞学二十八次发展速度飞鸓赶麪给发寡情鼓妖河东红椅子呼吸见顔九圣吉州窑跼跧举眼无亲考辰旷遗窥度揦子良工心苦理匦理咏律藏鑢错名符其实男巫难星撚髭臲靰漂母进饭气冷轻狷清散七志仁仁上岸室居屎溺手刺手眼水还火归桃橛王土万恨千愁蜗篆无所不包淆讹消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