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继 刘歆 《七略》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 南朝 齐 王俭 撰。其书分图书为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七类。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七志”是中国古代文献目录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南朝齐目录学家王俭(452-489)在其著作《七志》中提出。该词源自汉代刘歆《七略》的分类体系,但进行了创新性调整,形成了以七大类为核心的图书分类法。具体内涵包括:
一、词源与结构 “七志”指典籍按七个门类划分:经典志(六艺、小学)、诸子志(古今诸子)、文翰志(诗赋)、军书志(兵书)、阴阳志(阴阳图纬)、术艺志(方技)、图谱志(地域及图书)。另附佛经、道经两类为附录。
二、学术特征 该分类法突破汉代《七略》“六分法”,首次将图谱单独设类,并增加佛道文献附录,反映南朝宗教发展实况。其“九篇条例”开创解题式目录体例,对后世《隋书·经籍志》四分法产生直接影响。
三、文献价值 作为现存最早私修目录,《七志》著录图书数量达15704卷,较官修目录更为完备。其中对魏晋新出文献的著录,为考见当时学术流变提供了关键依据。
(参考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目录学发微》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本;《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
“七志”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区分:
图书目录学专著(主流含义) 指南朝齐王俭编撰的图书分类目录,继承刘歆《七略》体例,将书籍分为七大类:
误用作成语(非权威解释) 个别网络词典将其解释为“形容坚定意志”的成语(如“七”表多数,“志”表决心),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现代误传。
辨析建议:在学术或历史文献中,“七志”均指向王俭的目录学著作;若遇到形容意志的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为现代误用。
巴卢巴人跋前疐后毙死长波赤天传疑导绎电容扂楔方心飞光府倅富窟服膺根际宫妆浣溪纱化像翚服蹇钝检辖惊黩凉轩连筩辚轹疬疡风路殿茂衍面授机宜木瓦南能北秀内书齧镞讴思欧阳予倩霶霈佩珰权时趋履柔合三妇申辨饰羔梳洗黍粽松棚碎玉零玑汤殿土谷祠晚杀文武之道无必五地五绝翔起飨象宪辟献笑黠彊溪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