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水还火归的意思、水还火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水还火归的解释

《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髮齿皮肉筋骨脑垢色皆归於地,吐涕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在何处?”因以“水还火归”喻死亡。 唐 李白 《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呜呼!来无所从,去復何适?水还火归,萧散本宅。”参见参见“四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水还火归"是道教内丹修炼术语,指通过特定功法引导人体内精、气、神达到阴阳调状态,是内丹术修炼的核心目标之一。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词义解析

  1. 水(坎卦)

    象征人体肾精、元精(属阴),对应八卦中的"坎"(☵),代表生命本源物质。《周易参同契》云:"坎离者,乾坤二用",指水火为阴阳运作的关键载体。肾精需上提至中丹田,称为"水升"或"玉液还丹"。

  2. 火(离卦)

    象征心神、元气(属阳),对应"离"卦(☲),主宰生命能量。《钟吕传道集》载:"心为火,应离;肾为水,应坎",火需下沉温养肾水,称为"火降"或"金液还丹"。

  3. "还"与"归"

    • "还":指肾水(精)上升还补心神;
    • "归":指心火(神)下降归藏于肾。

      二者构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周天循环,达到《悟真篇》所言"取坎填离,复归乾坤"的先天状态。


二、修炼原理

  1. 阴阳平衡

    水(阴)火(阳)交融形成内丹能量,如《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维持生命稳态。

  2. 小周天运转

    通过任督二脉循环:肾精沿督脉上升(水还)→心火沿任脉下降(火归),完成"炼精化气"过程(《内丹养生功法指要》)。

  3. 医学对应

    现代研究认为,"水还火归"类似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道教内丹学与中国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三、文化渊源

  1. 《周易》根基

    源自"水火既济"卦(䷾),《易传·彖辞》:"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喻示阴阳和谐之道。

  2. 道教典籍记载

    • 《悟真篇》:"坎离若还无咎,乾坤自泰身安";
    • 《性命圭旨》:"火归水中,则水不自寒;水居火内,则火不从燥"。

四、现代诠释

  1. 养生意义

    通过调息、意守促进心肾相交,缓解焦虑失眠(《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哲学隐喻

    象征生命能量的动态平衡,体现道家"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参考文献

  1. 《周易参同契通解》,孟乃昌著,商务印书馆
  2. 《钟吕传道集注译》,徐兆仁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道教内丹学探微》,戈国龙著,巴蜀书社
  4.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水还火归”是一个佛教文化背景下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释义

该词字面指“水与火回归本源”,实际比喻人的死亡。其核心思想源于佛教“四大和合”理论,认为人体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死亡时各元素会分解并回归自然。

二、出处与理论依据

  1. 佛教经典来源:出自《圆觉经》,原文提到人体分解时:
    • 毛发、骨骼等归于“地”;
    • 体液、血液等归于“水”;
    • 体温归于“火”;
    • 呼吸、运动归于“风”。
  2. 哲学内涵:体现佛教“诸法无我”观念,强调肉身是暂时聚合,死亡是元素回归自然的过程。

三、文学应用

唐代李白在《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中曾用此语悼念逝者,如“来无所从,水还火归”,借佛教概念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宗教语境,常见于探讨生死观、佛教哲学的文章中,日常口语较少使用。需注意其带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变脸变色陛坐拨麷步履维艰苍帝参提吃到五谷想六谷猝尔当敌刀笔之吏叠见层出迭嶂饭豆丰禋鼓鬐还本黄金缕话私获谷江桡徼冀劫律草浸礼郡属军正劳劳樏宅连母榴弹落羽露桡鞔革蘼芜貊鞨脉脉漂然棋图人面桃花森悚山轿石户帅臣淘空调谐汀濆铜螭同声相求屯壁吐握寤宿相对新亭飨祚先逝小里小气销算息喘缬花席卷天下信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