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耳識的意思、耳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耳識的解釋

(1).佛教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别作用。 清 吳偉業 《贈劉虛受》詩之一:“悟物談功進,忘情耳識空。” 清 龔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識非殊,雖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專以推尊因明門中聲明一門,而非讚歎夫食肉衣黃,堕邪師見也。”參見“ 六識 ”。

(2).猶賞識。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謂 鄹 人之子知禮乎?’我那麼恭維他,他才不大耳識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耳識”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佛教術語和日常語境:

一、佛教術語

  1. 基本定義
    耳識是佛教“六識”之一(六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指耳根接觸聲境時産生的識别功能,即聽覺的感知與辨别作用。
    修習方法:需理解耳識的運作原理,通過禅修達到“忘情耳識空”的境界(出自清代吳偉業詩句)。

  2. 相關文獻
    清代龔自珍在《蒙古象教志序》中提到,耳識的局限性影響對佛法的領悟,需借助因明學提升。

二、日常語境

  1. 引申含義
    指對他人的重視或賞識,如郭沫若《卓文君》中“他才不大耳識我”,表達不被理睬的失落感。

三、總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六識”體系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佛教經典或相關詩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識》這個詞的意思是“對聲音的識别和聽覺覺察”。 拆分部首為耳(寸部)和識(讠部)。耳部表示與“耳朵”相關,識部表示與“識别”、“知覺”的意思相關。 根據筆畫,耳的筆畫數為4,識的筆畫數為9。 《耳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直接,它是由“耳朵”和“識别”兩個詞合成而來。繁體字形式為「耳識」。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中,耳的字形稍有不同,形狀更加像一個立體的耳朵。而識部在古代字典中則以“示”代替了現在的“讠”。 一些例句中可以運用這個詞:“她通過音調的變化來耳識出歌曲的情感。”、“嬰兒在出生後很快能耳識到媽媽的聲音。” 與《耳識》相關的組詞有耳畔、耳悸、識途等。 近義詞包括聽覺、聽力、聽認等。 反義詞可以是耳聾、不識、不知等。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