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苛论的意思、苛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苛论的解释

过分严格的议论、品评。 清 龙启瑞 《致曾涤生侍郎书》:“某生平实不肯以苛论绳人,即今日作乡绅,亦不肯不为地方官设想。”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若是还在学习途中的青年,是不当受这苛论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苛论(kē lùn)指过分严厉、苛刻的批评或议论,强调对人或事的评判标准过于严苛,缺乏包容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词源

  1. 字义拆解

    • 苛:本义为“小草”,引申为繁琐、严厉。《说文解字》释为“小艸也”,后衍生“苛刻”之意(来源:《汉语大词典》)。
    • 论:指分析、评判的言论(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组合后,“苛论”即“严苛的评论”。

  2. 核心含义

    指脱离实际、吹毛求疵的批评,隐含对评判者标准过高的否定态度。

    例句:

    “若以细过责人,便是苛论。”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为:因微小过失指责他人,即是苛论。)


二、古籍典例

  1. 《宋史·范纯仁传》:

    “朝廷以时文取士,而士子专尚浮华,此非士之罪,乃苛论之弊也。”

    (批评科举制度对文风的过度苛责。)

  2.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

    “评古人之文,当观其大旨,不可苛论于一字一句之间。”

    (强调评论应抓大放小,避免苛求细节。)


三、近现代用法

  1. 鲁迅《华盖集》:

    “社会对青年往往施以苛论,稍有不慎便遭指摘。”

    (反映对年轻一代的苛刻舆论环境。)

  2. 学术语境:

    用于批评研究中脱离背景、过度挑剔的观点,如: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结合时代局限,避免苛论。”(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四、使用场景


“苛论”强调批评的苛刻性与不合理性,其使用需结合语境,体现对评判尺度的反思。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评论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苛论”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对人或事物进行过分严厉的批评或苛刻的评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由“苛”(严厉、刻薄)和“论”(评论)组成,强调批评的严苛性。例如鲁迅在书信中提到“学习途中的青年不当受苛论”,体现对过度指责的否定态度。

  2. 字义拆解

    • 苛:本义为“小草”,引申为“烦琐、严厉”,如《史记》中“父老苦秦苛法”,也通“诃”(责问)。
    • 论:指评论、评价,如清代龙启瑞所言“以苛论绳人”。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职场或日常交流中,表示对他人或事物的挑剔性评价。例如鲁迅认为对初学者的苛责是不恰当的。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苛责、挑剔、吹毛求疵
    • 反义词:宽容、包容、嘉许
  5. 延伸理解
    该词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适度批评”的倡导,如《国语》提到“弭其百苛”,主张减少苛刻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苛”的字源,可参考汉典网对“苛”的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报子八阕播田侧手拆忙月畅快铲铗楚魄词柄搭趿地震震级贩贾燔香顶礼法则分金干覆干绩高肓贯綢冠轶黑头画旒徽策昏老尖颖寄款駏驴獠杀辽窅六陵盲谷尨眉默伽南蛮鴃舌弄翰拍打杷梳铺锦列绣亲藩妻谒韧劲,韧劲儿沙帽上供神心市钱势沙手梏树置思负诵帚肃启筒竹途经土温歪缠弯膝蜗斗无往不复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