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哀文的意思、哀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哀文的解释

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至於 苏慎 张升 ,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哀文,又称“哀辞”或“哀册文”,是中国古代用于表达哀悼、追思逝者的一种特定文体。它属于应用性韵文或散文,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等庄重场合,抒发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悲痛之情以及对逝者生平德行的颂扬。

  1. 定义与核心内涵:

    • 哀悼主旨:哀文的核心在于表达哀伤、悲痛的情感,其创作直接源于亲友、师长或重要人物的离世。它不同于一般的抒情文,具有特定的礼仪功能和情感基调。
    • 追思与颂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哀文通常包含对逝者生平事迹、品德操守、功勋成就的追忆与颂扬,以此寄托哀思并彰显逝者的价值。
    • 礼仪性:哀文是传统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格式、内容、使用场合往往有约定俗成的规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礼制的要求。
  2. 历史演变与形式:

    • 起源与发展:哀文源于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仪和悼亡诗歌(如《诗经》中的部分篇章)。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形成较为固定的文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哀文创作尤为兴盛,名家辈出。
    • 主要形式:
      • 哀辞:通常用于悼念身份地位较高者,如帝王、后妃、重臣等,内容庄重典雅,格式较为严格。帝王、后妃所用者常称“哀册文”,是哀辞的一种高级形式。
      • 祭文:范围更广,可用于祭祀神灵、祖先,也用于悼念逝者。用于逝者时,其情感表达更为个人化,格式相对灵活,常以“维……(年月日),(祭奠者)谨以……(祭品)祭于(逝者)之灵”开头。
      • 诔文:与哀辞、祭文有重叠,但更侧重于叙述逝者的德行功业,并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定谥),所谓“读诔定谥”。其篇幅可能较长,叙事性更强。
    • 文体特征:传统哀文多采用韵文(四言、六言骈体为主)或韵散结合的形式,语言庄重、凝练、含蓄,情感表达深沉内敛,常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
  3. 内容要素:

    • 述哀:开篇或文中直接抒发对逝者离世的震惊、悲痛、不舍之情。
    • 述德:追述逝者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其高尚品德、杰出才能、重要贡献和嘉言懿行。
    • 叙事:简述逝者的主要经历或与撰文者相关的往事片段。
    • 颂功:赞扬逝者的功业成就及其社会价值。
    • 表达哀思与慰藉:表达生者的无尽哀思,有时也包含对逝者亲属的慰问,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祈愿:寄托对逝者的祝愿,愿其安息。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哀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解释


二、详细解析

  1. 构成与含义

    • “哀”表示悲伤、悲痛(如、8所述,本义为“悲痛”),“文”指文章或文字。
    • 合称“哀文”,即用文字形式承载哀伤情感的作品,常见于悼念场景。
  2. 用途与特点

    • 多用于追思逝者,如祭文、悼词等。
    •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中提到苏慎、张升的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指出其文采华丽但情感表达不够深刻。
  3. 例句与引用

    • 刘勰原文:“至於苏慎、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
    • 现代造句:“哀文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哀”的汉字演变或具体用法,可参考权威字典(如、8)。

别人正在浏览...

白面生本朝蹦蹦儿车不防不怎麽样擦背赤頿吹葭初浅大冯大司徒地轮都魁锻铸绀宇鼓捣贵地环行讙朱国歼戮介德究测旧都絶句军属匡佑老苗辽天华表留影龙行虎变陋生门楹摩拟槃辟盘运炮龙烹凤蓬屋片甲不还楩柟迫唶轻度荃宰染污日下瑞圣丧柩擅专神虬始愿霜禽琐杂沓嶂天妇罗贴衬吐辉微言大义宪牌献体小夫人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