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肉豆蔻的意思、肉豆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肉豆蔻的解释

[nutmeg] 一种硬而芳香圆球形的种子,广泛用为香料。又称“肉果”

详细解释

常绿乔木。叶为椭圆形。夏日茎梢开花,黄白色。果实为浆果,近球形。果皮肉质,内有深红色假种皮。皮内有仁,名“肉荳蔻”。又称肉果。假种皮和仁有香气,可供调味用。种子的仁入药,性温味辛,能温中,消食,止泻。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肉豆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肉豆蔻(学名:Myristica fragrans),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和中药材,其名称在汉语词典及药学典籍中具有明确释义与深厚文化背景。以下从语言释义、药用价值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肉豆蔻指肉豆蔻科常绿乔木的干燥种仁。其外层包裹红色假种皮(称“肉豆蔻衣”),内核呈卵圆形,表面有网状沟纹,气味芳香浓烈。《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一种热带植物的种子,可作调味品或药材”。

  2. 名称溯源

    “豆蔻”一词早见于唐代杜牧《赠别》诗“豆蔻梢头二月初”,但诗中“豆蔻”为姜科植物,与肉豆蔻不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中专列“肉豆蔻”条,称其“形似草豆蔻而圆大”,因种仁肉质得名。


二、药用价值与权威典籍记载

  1.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胃、大肠经。功能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中国药典》(2020年版)明确其主治“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

  2. 成分与药理

    含挥发油(桧烯、α-蒎烯)、肉豆蔻醚等成分,具抗菌、抗炎及调节肠道作用。《中华本草》记载其“少量可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过量则抑制胃肠蠕动”。

  3.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用,过量可致幻觉(因肉豆蔻醚具轻度致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强调成人每日用量不超过6克。


三、文化与应用延伸

  1. 香料与饮食文化

    古波斯人将其作为贵重香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其用于宫廷肉羹调味。今为五香粉、咖喱粉的核心原料之一。

  2. 文学象征

    因种子坚硬且香气持久,清代《广群芳谱》以“香守坚贞”喻人之节操。现代常与“豆蔻年华”混淆,实为两种植物。


参考资料来源(可查阅实体书或权威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肉豆蔻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植物学、药用、文化象征等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植物属性
    肉豆蔻是肉豆蔻科常绿乔木的干燥种仁,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广东等地有引种栽培。其果实呈梨形,种子卵珠形,具芳香气味。

  2. 药用价值
    性温味辛,归脾、胃、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久泻、腹胀痛等症。

  3. 香料用途
    作为优质香料,广泛用于烹饪和烘焙,尤其在阿拉伯、印度菜系中常见,可增添食物香气。


二、文化象征与文学比喻


三、药用特性详解

  1. 核心功效

    • 温中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泻,能温脾胃、固大肠。
    • 行气消食:缓解胃寒胀痛、食少呕吐,促进消化。
  2. 使用注意

    • 阴虚火旺、湿热积滞者忌用。
    • 过量可能引发上火,需遵医嘱。

四、与其他“豆蔻”的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种植或具体药方,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晻霭奥旨拔本塞原柏实人百兽率舞摆摊子泊步伯鱼才疏学浅参驳宸声螭阶促成当命道同大徐电碓地速扼腕放謌鬼烂神焦寒芒憾惜鹤健怀黄握白虎貔虎视鹰瞵齎敕经艺酒靥急卒拒阸句注狂吠狴犴枯顇狼性立表漫叟墨緑排鑹偏恣齐虚攘攘熙熙人才辈出纴婆日月润淤瑟居申商使聘食羊钱睟天腾逴替陵踢墨笔问谏乌乌武乡树协台洗眉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