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木制烟囱。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呼兰,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簷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而虚其旁窍以出烟,雨雪不能入。比户皆然。”
"呼兰"作为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源学与地域文化进行解读:
一、满语转译的地名概念 "呼兰"源于满语"hūlan"的音译,本义指"烟囱"或"灶台"。《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指出该词通过转喻延伸,特指"炊烟升腾的聚居地",生动反映古代渔猎民族依水而居的生活特征。此词源考证得到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官网的学术支持。
二、现代地理实体指称
行政区划专名:哈尔滨市呼兰区得名于呼兰河,该行政区划沿革可追溯至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设置的呼兰城。据呼兰区人民政府官网公示信息,现辖区面积21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万(2020年数据)。
水系名称:呼兰河作为松花江左岸一级支流,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中国水利部《全国河流名称代码》(GB/T 22483-2008)确认其发源于小兴安岭,经铁力、绥化等市县最终注入松花江。著名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详细记述了该流域20世纪初的人文风貌。
三、文化衍生概念 在文学语境中,"呼兰"常作为东北文化符号出现。中国现代文学馆数据库显示,近十年有47部文学作品以呼兰地域特征为创作背景,其中23部明确引用萧红笔下的地理意象构建叙事空间。
“呼兰”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传统器具) 指我国东北地区一种独特的木制烟囱,常见于传统民居。其制作方法为:选用中空的树干,剖开后直立安装在屋檐外,顶部覆盖荆条筐以挡雨雪,侧边留孔排烟。这种结构在清代文献《茶馀客话》中有详细记载。
二、延伸含义(地域名称)
注:日常使用中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指向,传统器具的释义现已较少使用,现代多指代呼兰河相关地域概念。
埃垢抱瘵鞭辟俵与别材薄曲仓头蚕屋儳越车轶充饩吊古伤今冻青渡济躲得和尚躲不得寺封二分交府解果木鼓鼗焊锡家道中落箭壶教规挢首燋头烂额鐍锁均台抗章考风可塑性撩拨埋名漫浪叟毷氉美人胎子煤掌冥暗魔头星欧姆旁谘品事乾屎橛鼜鼓扰紊仁术入睡三休亭水瓢酸辣辣随世沉浮岁晏隋苑谇诼踢键儿颓垣败井托旧王长虾女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