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皮冠。用竹笋皮制成的帽子。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夏景冲澹偶作次韵》之一:“蝉雀参差在扇纱,竹襟轻利籜冠斜。” 清 戴名世 《陈士庆传》:“已而入 函谷关 至 终南 ,有老人籜冠羽衣坐在洞中,辟穀久矣。”
“箨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指用竹笋皮(即“箨”)制成的帽子,又称“竹皮冠”。其结构为上下组合,注音为tuò guān(拼音)或ㄊㄨㄛˋ ㄍㄨㄢ(注音符号)。
文化意象
在古代文学中,箨冠多用于描述隐士或山野之人的装束,象征朴素、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例如:
用途与象征
因竹笋皮轻便且易得,此类帽子可能用于遮阳或防雨,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标识,体现佩戴者淡泊名利的志趣。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相关研究,属于生僻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文学解析资料。
《箨冠》(tuò guàn)意为竹叶覆盖的帽子,也可指竹叶编制成的帽子。
《箨冠》的部首是⺮(zhú,竹)。
它的笔画数为15画。
《箨冠》一词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诗经·鲁颂》中。
《箨冠》的繁体字为䈞冠。
古代汉字中,《箨冠》的写法有所变化。
例如,西汉时期《彝器研究》中以「⺮」作为部首,「官」作为声旁(guān),写作「䏃冠」。
而在《说文解字》中,则采用了「冠」作为声旁,写作「冠交部」或「笋帽」。
1. 他头戴着一顶箨冠,显得格外风雅。
2. 一阵微风吹过,竹林中的箨冠轻轻摇摆。
箨冠无组词。
竹冠、竹帽。
铁冠、帽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