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拘泥而不知变通。《朱子语类》卷七四:“盖天本是箇大底物事,以偏滞求他不得。” 明 方孝孺 《棠溪书舍记》:“盖 子羔 之信道,而才不足以行之; 仲由 优於才,而未能以闻道:皆偏滞於一隅者也。”
“偏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偏滞(拼音:piān zhì)指“拘泥而不知变通”,形容思想或行为固守某一局限,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朱子语类》提到“以偏滞求他不得”,强调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难以理解事物的本质。
该词属于较冷僻的文言词汇,日常使用频率较低。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固执”“刻板”等更通俗的词语。
偏滞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是亻(人)和巠(工),总计14个笔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释诂》中的解释,意为“倾斜,不直正也”。繁体形式为「偏滯」。
在古时候,「偏滞」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例如在明代《康熙字典》中,「偏滞」的写法为「偏滞」。
以下是一些使用「偏滞」的例句:
一些与「偏滞」相关的组词有:偏执、滞留、偏见等。
与「偏滞」近义的词语有:歪曲、不正常、偏颇。
与「偏滞」相反的词语有:正直、规范、顺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