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判的意思、通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判的解释

[an official under county magistrate who administers lawsuit,etc.] 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嘉兴通判。—— 清· *********《明史》

详细解释

(1).公正裁决。《新唐书·百官志四》:“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姦非,通判市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所谓通判,乃中允也。”

(2).官名。 宋 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 明 清 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 宋 初为轻轻。 清 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用荐者通判 戎州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丘贺方回题名》:“ 方回 本隶右选, 元祐 中……通判 泗州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始置于北宋时期,主要职责为监察州府官员并参与政务管理。其职能与地位随朝代变迁有所调整,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职权定位

    通判最初由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963年)创设,旨在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宋史·职官志》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说明其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才能生效的制衡机制。将通判释义为"官名。宋初开始在各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

  2. 监察特性

    该官职具有中央特派员性质,《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直接向皇帝汇报的监察权使其成为宋代"强干弱枝"政策的重要执行者。

  3. 品级演变

    北宋时期通判为从五品至正八品不等,明代降为正六品,清代则依据辖区规模分为从五品至正七品。品级差异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控力度的动态调整。

  4. 职能拓展

    除监察权外,通判还参与管理屯田、水利、赋税等实务。南宋《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其需"每半年具民间利病或边防五事",说明职能从单一监察向综合管理延伸的历史轨迹。

网络扩展解释

通判是中国古代官职,起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朝演变,兼具行政与监察职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设置背景

二、主要职责

  1. 行政事务
    掌管粮运、农田、水利、赋役、诉讼等具体事务,与长官分工协作。
  2. 监察职能
    监督州府官员,可直接向中央举荐或弹劾地方官吏。
  3. 军事参与
    宋代部分通判还涉及兵民事务管理,明代后逐渐弱化。

三、官职演变

四、特点与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清代广信府分防通判),可参考、7的详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辩雕冰河期衬装臭不可当词严义密戴发含齿待取到老杜崔钝屯烦请非特風顛风疹扶世富水高梁圭尺贵少贱老喝喽喽侯圻滑菜隳圮嘉遁江心补漏奸雄浇弛骄奢稽定鯨膏扃禁攫夺搕额况迺琅函两好并一好辽阳华表里藏么波内宅黏天你门偏听偏言皮服屏幅披缁乾妈汽车制造厂窃掠秋帝甚紧审名水厄碎银逃牌同轝温良忍让香吹仙液销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