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唐 李廷珪 父子所制之墨。 李廷珪 本姓 奚 ,自 易水 迁居 歙县 ,赐姓 李 。其墨取 黄山 松烟,制造精良,坚如玉,纹如犀,自 宋 以来推为第一。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事志》:“ 南唐 后主 留心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天下之冠…… 莆阳蔡君謨 尝评‘李廷珪墨’能削木,坠沟中,经月不坏。”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墨》:“至 唐 末,墨工 奚超 与其子 廷珪 ,自 易水 渡 江 ,迁居 歙州 , 南唐 赐姓 李 氏。 廷珪 父子之墨,始集大成……故世有‘奚廷珪墨’,又有‘李廷珪墨’。”亦省称“ 李墨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东坡 自 儋耳 归,至 广州 舟败,亡墨四篋,平生所寳皆尽,仅於诸子处得‘李墨’一丸。”
“李廷珪墨”是南唐时期由制墨名家李廷珪(原名奚廷珪)及其家族所制的顶级松烟墨,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解释:
起源与背景
李廷珪祖籍河北易州,唐末随父迁居歙州(今安徽歙县),因制墨技艺超群,被南唐后主李煜赐国姓“李”,并封为墨务官。其家族世代为宫廷制墨,所制墨锭专供皇室使用,常被用于赏赐功臣。
工艺特点
历史地位
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南唐“文房三宝”。宋代时“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一枚墨价值万钱,甚至被宋内库列为珍藏。
后世评价
文人赞其“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苏轼、陆游等均视其为至宝。明代文献记载其墨“可削木”,足见质地坚硬。
李廷珪墨代表了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的巅峰,对徽墨发展影响深远,现故宫博物院仍藏有其作品(参考)。
《李廷珪墨》是一个词语,表示李廷珪所制作的墨。
《李廷珪墨》的部首是木,并且共有13个笔画。
李廷珪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墨制作家,他制作的墨远近闻名。因此,人们将其作为墨的代称称之为《李廷珪墨》。
《李廷珪墨》的繁体字写法为「李廷珪墨」。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书写规范,「李廷珪墨」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需要参考古代文献资料。
1. 这支《李廷珪墨》写字流畅,色泽鲜明。
2. 他们的字画都是用《李廷珪墨》完成的。
李廷珪、廷珪墨、墨、珪墨
李氏墨、廷珪笔墨
其他墨种、其他墨制作家的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