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凋残病困。 唐 李德裕 《奏银妆具状》:“一恐聚歛之吏缘以成奸,彫瘵之人不胜其弊。”
(2).泛指民生疾苦。《新唐书·白居易传》:“按 鍔 诛求百计,不卹彫瘵,所得财号为‘羡餘’以献。” 宋 曾巩 《代太平州知州谢到任表》:“惟此方彫瘵之旧,属比岁凶飢之餘,任在拊循,惧无称效。”
雕瘵(diāo zhài)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语境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本义溯源 该词由"雕"(同"凋")与"瘵"(音zhài)构成,字面指"衰败如草木凋零,困苦似疾病缠身"。《汉语大词典》载其核心义为"衰败困苦",多用于描绘民生凋敝的社会状态。
文献用例 唐代文献已见此词,《新唐书·裴度传》载:"疮痏未平,物力凋瘵",生动展现战乱后社会经济的残破景象,印证其作为历史语汇的文献价值。
语义延伸 在现代语境中,该词可引申为事物衰微的文学意象。如《中国文学修辞辞典》收录其比喻用法,形容"精神层面的困顿萎靡",常见于学术著作对古典诗词的解读。
此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属生僻词汇,但在历史文献研究、古典文学赏析等领域仍具有重要语义价值,其双音节构词法体现了汉语表意的凝练特征。
“雕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拼音为diāozhài,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凋残病困
指社会或民生因战乱、灾害等原因导致衰败、困苦。例如唐代李德裕在《奏银妆具状》中提到“彫瘵之人不胜其弊”,意为受困苦的百姓难以承受弊政的压迫。
泛指民生疾苦
引申为百姓生活艰难、社会动荡的普遍状态,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社会问题,如赋税苛重、民生凋敝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或唐代史料。
白玉才贯二酉超渡呈详晨明传卮粗质黨組答数地线多行不义必自毙反衍凤策覆逆钢结构古皇氏故事孤影和栗恒固诙怪绘事户槛狡桀骄夸浄光锦素旧情空门子口达宽豁大度灵昧罗牀緑珠卖关子忙音迷气碰碰车箝揣啓关清徽气体吸收绮札绕缭人口密度邵平圃深入膏肓始创虱多不痒势耀树种肃将焘育天衣违拒无限大现存相矢小龙屓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