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刷拭祭祀所用的小羊使之清洁。《周礼·夏官·羊人》:“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 孙诒让 正义:“饰即拭也。”
"饰羔"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特定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一种祭祀或宴飨仪式。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饰(shì)
本义为修饰、装饰,引申为整治、安排仪式。《说文解字》释为“刷也”,即整理使合乎礼制。在礼仪语境中,特指对祭品的规范处理,如《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祭祀,共其笾豆荐羞,饰羔。”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上。
羔(gāo)
指小羊,尤指未满一岁的幼羊。古代以羔羊为祭祀或宴宾的贵重牺牲,《礼记·曲礼》称“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羔曰少牢”。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四上。
“饰羔”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指在祭祀前对羔羊进行清洁、装饰等仪式性处理,使其符合礼制要求。郑玄注《周礼·天官·膳夫》云:“饰羔者,谓治其牲体,加以脂膏,设玄酒而荐之。”即通过清洁羊体、涂抹脂膏、搭配玄酒(一种仪式用酒)等步骤,使羔羊成为合乎规范的祭品。
来源:郑玄《周礼注疏》卷四。
“饰羔”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核心特征:
来源: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八。
“凡王之馈食……饰羔。”
“下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
注:此处“饰”指以布帛包裹羔羊作为见面礼,体现礼仪的具象化表达。
来源: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周官上》中指出,“饰”通“饬”,意为整饬、整治,强调礼仪的严谨性。现代学者杨天宇在《周礼译注》中进一步阐释,“饰羔”是周代祭祀制度中“敬天法祖”思想的物质载体。
来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九;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饰羔”作为周代礼制的专称,融合了牺牲制度、仪式流程与文化象征,是研究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语料。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化的“饰”(整治)行为,将羔羊转化为承载宗教与伦理意义的符号,体现了“礼以别异”的社会功能。
“饰羔”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释,具体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根据《周礼·夏官·羊人》记载,“饰羔”原指古代祭祀前清洁祭牲(小羊)的仪式: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引申为成语,表示“虚有其表”或“注重外在修饰而忽视内在”,例如:
拔丁抽楔白藋同心辩解表曝荜门圭窦刬车朝籍弛荡充美出惊春风野火除堂从约端委对不过烦复乏嗣伏波扶伏孤标固定词组鼓檝灰蓬蓬火逝祸衅谏舍坚直戒具暨暨惊惶不安刳精鉥心两码事灵浒龙潭虎窟鸬鹚咳芦哨毛疵末调匿名逆施倒行篇什品俗强敏清酌热电厂仍孙师锡守雌肆踞特任吐铁唯复为虎作伥问结温谨窝铺诬词无可比拟贤旧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