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牖的意思、纳牖的详细解释
纳牖的解释
《易·坎》:“六6*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程颐 传:“纳约,谓进结於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於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明史·郑履淳传》:“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 清 黄宗羲 《汪硕公墓表》:“其於经世之曲折,奏对之详明,纳牖扬庭,寂然无一可指。”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牖的解释 牖 ǒ 窗户:牖户。蓬牖茅椽。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纳牖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纳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理解:
1.读音与词源
- 拼音:nà yǒu(ㄋㄚˋ 一ㄡˇ)。
- 词源:出自《易经·坎卦》的“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注解为“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即以忠信善道引导君主,通过“牖”(窗户,象征通明之处)比喻从君主明达的方面入手劝谏。
2.核心释义
- 本义:指臣子通过君主能接受的方式(如忠信、善道)进行劝谏或引导,使其向善。
- 引申:后泛指以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人,强调“因势利导”“从通明处入手”的智慧。
3.用法示例
-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明史·郑履淳传》中“儒臣虚纳牖之功”,指臣子未能发挥劝谏引导的作用。
- 清代黄宗羲的《汪硕公墓表》中“纳牖扬庭”则形容以善道辅佐君主。
4.与近义词的差异
- 不同于直接劝诫,“纳牖”更强调策略性,需结合对方已有的认知或立场进行引导,类似“因材施教”的沟通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易经》相关注解或《明史》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牖
纳牖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纳”和“牖”两个字组成。
意思
纳牖的意思是指打开窗户,也可以指窗户的窗扉。
拆分部首和笔画
纳字的部首是纟(纠部),牖字的部首是牛(牛部)。
纳字的笔画数为5画,牖字的笔画数为10画。
来源
纳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冢人司马式注》中,原指将窗户打开。
繁体
纳牖的繁体字为「納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纳字的写法为「訥」,牖字的写法为「牖」。
例句
他将窗户纳牖,让清新的空气流进房间。
组词
纳扑、纳闷、纳福、开牖、关牖、牖户。
近义词
开窗、掀窗、推窗。
反义词
关窗、闭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