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 not;be not allowed]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1).不能得到;得不到。《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腹飢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族人有失银剪者,方遍觅不得。” 茅盾 《追求》八:“前任的历史教员和 曼青 对调了功课后,仍然不得学生的拥护。”
(2).不能;不可。《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姓名。閽不得齐于人。”《后汉书·朱儁传》:“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唐 王昌龄 《浣纱女》诗:“ 吴王 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西游补》第十五回:“话得 孙行者 哭不得,笑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
“不得”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不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及用法:
表示禁止或不允许
指主观规定或客观条件限制下不可进行的行为。
例:公共场所“不得”吸烟(表示禁止)。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表示不可能实现
强调客观条件导致无法达成某种状态或结果。
例:两地相隔万里,一时“不得”相见(表示客观限制)。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在文言文中,“不得”常作助动词,后接动词,意为“不能”“不可”:
例:《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来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例:天气突变,他“不得不”取消行程。
例:孩子“巴不得”立刻去游乐园。
来源:《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不得”可独立作谓语,或后接动词构成否定性短语,常见于法律条文、规章制度:
例:《民法典》规定:“个人隐私‘不得’侵犯。”
来源:《法律语言学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词典释义属公开知识版权,引用时建议标注出版社及版本,避免直接复制原文;在线资源可补充权威机构如“汉典网”或“国学大师”等链接,此处从略。)
“不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核心含义和用法:
不能得到;得不到
表示无法获得或实现某事物。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以及晁错《论贵粟疏》中“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均强调“无法获得”之意。
不能;不可
用于表示禁止或不允许某种行为,常见于法律、规章或否定性指令。例如“内幕信息依法披露前,任何知情人不得公开或泄露该信息”,或《穀梁传》中“阍不得齐于人”。
拜尘百日丹白羽蚌酱标轴丙殿成配充格出定賨布大噱大树点苍蝶径发凡烦诉风雨萧条赗赠豶豕关格黑风宏宏弘文馆华净逭遁荒昧化雨秽渎胡麻饭兼葭秋水荐头节行伎俩警勉狼角两湖龙首耄皤眄眩密幄穆歌泥骨偏生钳耳鹊头日记入仕扇面儿山栖谷隐石户农说讲松术夙兴夜寐棠华韬眚拓写无所谓相进笑具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