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凡的意思、发凡的详细解释
发凡的解释
[introduction to a book (subject)] 揭示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杜预《左氏春秋传序》
详细解释
(1).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明 宋濂 《吕氏采史目录序》:“於是礼部尚书 崔亮 主事, 黄肃 与 濂 等发凡举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思辨录辑要有旧本》:“目録前有发凡,每类目前復有小序。”
(2).用作书名,指对某一学科的一般介绍,相当于“概论”。如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3).犹言领悟要旨。 清 朱彝尊 《戏效香奁体二十六韵》:“点笔能成阵,听诗便发凡。”
词语分解
- 发的解释 发 (發) ā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散开,分散:发散。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 凡的解释 凡 á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指人世间(宗教或迷信的说法):凡尘。凡心。 所有的:凡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凡是。 总共:全书凡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
专业解析
“发凡”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阐明著作的要旨、体例或揭示事物的纲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著作的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阐明要旨与体例
- 指在著作的开头部分,说明全书的宗旨、编写体例、基本规则或大纲。这是“发凡”最经典和常用的含义。
- 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指出“发凡”意为“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84页)
- 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揭示要旨或体例。多用于书名。”并引用了杜预《春秋左传序》的经典用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卷八第56页)
-
出处溯源:源自经典序文
- “发凡”一词的经典出处可追溯至西晋杜预为其所注《春秋左氏传》所作的序言《春秋左氏传序》。其中写道:“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 杜预在此处使用“发凡”指代《左传》中用以阐明《春秋》编纂体例和规则(“例”)的特定语句。
- 来源依据:杜预《春秋左传序》是研究“发凡”词源和本义的关键文献。(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春秋左传正义》)
-
用法与扩展:揭示纲要与开端
- 在经典用法基础上,“发凡”的含义有所扩展,可泛指对某一学科、领域或事物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揭示其基本规则、主要内容或总体框架。
- 它有时也引申指事物的开端或起始。
- 来源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在解释“凡”字时提及“发凡”一词,释义为“说明全书要旨或体例”。(商务印书馆,2016年)
- 来源依据:在线权威汉语词典如汉典网(www.zdic.net)也收录了“发凡”词条,释义包含“揭示要旨或体例”和“指要旨,要旨”两层含义。
-
现代应用:书名与学术写作
- “发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作日常口语,但仍活跃于学术领域和书名中。
- 常见于学术著作的标题,用以表明该书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进行基础性、纲要性论述的著作,例如《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中国文法要略发凡》等。
- 来源依据: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是运用该词作为书名的经典范例,代表了现代学术著作中对“发凡”本义的继承。
-
同义词辨析
- “发凡”与“凡例”相关但不同。“凡例”指书前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即具体条文),而“发凡”则指揭示、阐明这些要旨和体例的行为或过程本身。
- 来源依据:《辞海》(第七版)对“凡例”有明确定义:“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发凡”是一个源于经典、重在阐述要旨与体例的书面语词汇,在学术著作命名和研究中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发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揭示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或体例,常用于学术或著作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发凡(fā fán)原指阐明著作的纲要或学科的总体原则。例如晋代杜预在《春秋左氏传序》中写道:“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即通过“发凡”来归纳《左传》的体例和治国制度。
-
引申用法
- 著作体例的说明:常用于书名或序言中,表示对全书编写规则或学科体系的概括。如“发凡起例”指拟定编写体例。
- 领悟要旨:清代朱彝尊曾用“听诗便发凡”表达通过诗歌理解核心思想。
-
相关成语
- 举例发凡:分类举例以说明全书的体例,出自《文心雕龙·史传》。
- 发凡起例:强调拟定著作的编写规则,如“为志局发凡起例”。
-
现代应用
在学术领域,“发凡”可指代学科概论或方法论,例如词典开篇的“凡例”即属于“发凡”的范畴。
“发凡”兼具揭示要旨与规范体例的双重功能,既是古代经典中的术语,也适用于现代学术写作。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成语用法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春秋左传序》《文心雕龙》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等拜师白撞虣露本头长忧蝉化陈秽疵摘悴贱地理图鼎图东京六姓窦径反据飞除肥力蜂窝煤旉与格论公忠体国悍骄皓壁衡岭画色见气积代诘对解危军统喀麦隆刊刷狼眼鼠眉老米练帬练实烈祸猎民龙转妙巧冥屋墓隧念恤捻脚捻手批把平圃疲斾普法铅花倾筐倒庋人格化认可桑耳升进生力兵税额通权无处小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