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山名。《书·禹贡》:“ 熊耳 、 外方 、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 传:“四山相连,东南在 豫州 界, 洛 经 熊耳 , 伊 经 外方 , 淮 出 桐柏 ,经 陪尾 。”《史记·夏本纪》作 负尾 ;《汉书·地理志上》作 陪尾 。所在之地有二说。一说在今 湖北 安陆 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 陪尾山 在 江夏 安陆县 东北。”一说在今 山东 泗水 东, 泗水 所出的 陪尾山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 渭 出 鸟鼠 , 汉 出 嶓冢 , 洛 出 熊耳 , 涇 出 少室 , 汝 出 燕泉 , 泗 出 陪尾 。”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陪尾”是古代地理文献中记载的山名,其具体含义和地理位置存在不同说法,主要依据如下:
“陪尾”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原文为“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描述的是大禹治水时经过的山脉体系。该词在不同史籍中写法略有差异,如《史记》作“负尾”,《汉书》作“陪尾”。
湖北安陆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今湖北安陆北),认为此山与洛水、伊水、淮水等水系相关。
山东泗水说
另一说认为陪尾山位于今山东泗水东,是泗水的发源地。此说得到《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支持,成为主流观点。
“陪尾”作为古山名,因史料记载差异存在地理位置争议,现代多采用山东泗水东的说法。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禹贡》对古代山川脉络的记载中。
《陪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尾部附着在某物上。
《陪尾》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同时它由9个笔画组成。
《陪尾》来源于古汉字,原意是指跟随在别的东西后面的尾巴。
《陪尾》的繁体字为「陪尾」。
在古时候,《陪尾》的汉字写法跟现在相似,但可能有些许的变化,比如结构稍有不同。
1. 鱼游动着,尾巴陪尾在身后。
2. 风吹拂着树叶,树叶尾巴陪尾在枝干上。
陪伴、陪同、尾声、尾翼、头尾、尾巴。
尾部、尾端、末尾。
前端、开头、首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