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和晴朗。 宋 范成大 《三月四日骤暖》诗:“日脚融晴晚气暄,睡餘初觉薄罗便。”
“融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天气温和晴朗,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以下是详细解释:
此词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三月四日骤暖》:
“日脚融晴晚气暄,睡馀初觉薄罗便”
意为:阳光温和,晚风温暖,让人感觉轻薄的衣物已足够舒适。
多用于文学描写,尤其是诗歌或散文中,形容春季或初秋时节的晴朗天气。现代使用较少,属于较为文雅的表达方式。
“融晴”一词通过融合“温暖”与“晴朗”的意象,生动刻画了自然界的舒适状态,具有古典诗词的凝练美感。如需进一步了解范成大原诗背景,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
融晴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天空明朗、阳光明媚的美好天气。它代表着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气候状态。
融晴由“虫”和“日”两个部首组成。
拆分后各部首的笔画数:
虫(6画)+日(4画)= 融(10画)
晴(12画)
融晴一词古代为“融晴而和”的缩写,意为暖和的天气。后来,融晴逐渐演变成描述晴朗的天气。
融晴的繁体字为「融晴」,没有其他变体或繁体字。
古代使用篆字书写,融晴的古代汉字书写形式如下:
融:㞢囗广夂
晴: 日日日立月十口
1.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万物融晴。
2. 这是一个融晴的夏日,在清晨的阳光下,我感到心情愉悦。
1. 融雪:指雪花开始融化。
2. 晴朗:形容天空明朗,阳光灿烂。
1. 晴朗:形容天空明亮。
2. 暖和:表示温暖舒适。
1. 阴沉:表示天空阴暗、没有阳光。
2. 阴冷:形容天气寒冷、没有温暖的阳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