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凡夫的意思、凡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凡夫的解释

[ordinary person] 平常的人;平庸的人

凡夫俗子

详细解释

(1).平庸之人。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託废立之命於姦臣之口。”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

(2).人世间的俗人。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患乎凡夫,不能守真。”《敦煌曲子词·十二时·法体》:“ 释迦 犹自入涅槃,岂有凡夫得长在。”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二折:“久闻先生有黄白住世之术,不知仙教可使凡夫亦得闻乎?”《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此时众人聚观者极多,一个个肉眼凡夫,谁人肯信,都去攛掇那僧人。” 周作人 《糸鱼川》:“他是个烦恼具足的凡夫,但归根是信托 弥陀 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凡夫”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世俗语境与佛教哲学两个层面解析:

一、汉语辞书基础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凡夫”定义为“平凡之人”,指未具备特殊才能或崇高品德的普通人,如《汉书·王莽传》载“此乃凡夫之才”,强调其与“圣贤”的对比性。此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延续,注为“寻常百姓”,突显其世俗性与普遍性。

二、佛教哲学引申义 佛教典籍赋予“凡夫”更深层的宗教意涵。《大智度论》云:“凡夫者,无明所覆,流转生死”,指未悟佛法、沉溺于六道轮回的众生。《维摩诘经·弟子品》更以“凡夫”与“菩萨”对举,特指尚未证得菩提智慧的凡俗生命状态,包含贪嗔痴等根本烦恼的束缚性。

三、现代语境融合运用 当代语言使用中,该词兼具古典文学与佛教文化双重色彩。文学作品中既保留“市井凡夫”的通俗表达,亦常见“勘破凡夫执念”等宗教哲学化用法,体现汉语词汇的多维语义承载能力。此类用法在《汉语言文化关键词研究》等学术著作中有系统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凡夫”是一个多维度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普通语义

  1. 基本含义
    指平凡、无特殊才能或修养的人,常与“俗子”连用为“凡夫俗子”。拼音为 fán fū,出自古代汉语,如《六代论》中“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口语中,形容普通人。例如《西游记》描述“毁经谤佛的凡夫”,突显其与超凡脱俗者的对比。

二、佛教语义

  1. 宗教定义
    佛教中指未觉悟的世俗之人,因“无明”(即迷惑事理)而沉溺于五欲、流转生死,无法自主生命方向。梵文音译“必栗托仡那”,意译“异生”。

  2. 深层特质
    凡夫的生命状态表现为“心被物转”,即被情绪、念头或外境所控,甚至持续一生。佛教经典《金刚经》提到“凡夫非凡夫”,实为破除对“凡夫”概念的执着。

三、哲学引申

从玄学视角看,凡夫执着于世间万物为实有,陷入贪恋、斗争,导致轮回不息;若能观万物如幻影,则超脱凡夫境界。

总结

“凡夫”既可指世俗的普通人,也承载了佛教对未觉醒者的深刻批判。其含义从日常的平凡性延伸到宗教哲学中的觉悟困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衲碑八停避开薄蚀步士成国虫蠧蹈险灯台不自照德星斗打二婚二人传凡卑烦想冯雪峰告劄工娱疗法乖争瓜区豆分瑰赂鼓箑汗如雨下花舫花饧靃靡虎头虎脑护役建醮骄生惯养咎陶凯元蓝顶子磊隗枥骥陵火六月霜龙蛇歌论战落日千年柏弃唾全帖曲朝觑觑然宂列儒贵摄篆四肢百骸酸悲虽覆能复铁树花开统揽腯肥屯蒙险迍枭悬下室斜风细雨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