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山冠的意思、方山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山冠的解释

古冠名。 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 汉 蔡邕 《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 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方山冠是中国古代礼冠的一种特殊形制,最早见于汉代文献记载。《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其为"以五采縠为之,前圆后方,似山形",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等重大礼仪场合中乐舞人员佩戴,以彰显仪典的庄重性。其名称源于冠体造型特点——上部宽平如方形台地,下部渐收如山峰,整体呈现"上方下锐"的视觉效果,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形制特征分析,方山冠的材质多选用轻薄的丝织品,表面装饰有象征方位的青、赤、黄、白、黑五色纹样。据《释名·释首饰》解释:"方山冠,方山,东方之形,冠象之也",其设计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五色对应五方神灵,体现了汉代"天人感应"的礼制思想。这种冠式至魏晋时期逐渐演变为进贤冠的前身,在唐代《通典·礼典》中仍可见其形制演变的记载。

现存最完整的实物佐证来自山东武梁祠汉代画像石,其中《帝王图》部分清晰刻画了司礼官佩戴方山冠的形象,冠体方正平顶的特征与《汉书》记载高度吻合。当代考古学界通过对比多地出土的汉代冠饰残件,确认方山冠属于当时"五时冠"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严格遵循"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的礼制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方山冠”是汉代的一种礼仪冠饰,主要用于祭祀场合。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方山冠是汉代祭宗庙时乐舞人佩戴的礼帽,象征身份与礼仪规范。其名称由“方山”(象征权势的方形山形)与“冠”组合而成,多用于帝王侍从、乐师及参与祭祀的官吏。


二、形制与材质

  1. 结构特征
    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方山冠以五彩縠(有皱纹的丝织品)制成,尺寸为“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
  2. 外观类比
    《后汉书·舆服志》提到其形似“进贤冠”(汉代文官冠),但具体纹饰更强调祭祀属性。

三、使用场景与象征意义


四、文献记载


以上信息综合了汉代文献及后世考据,如需完整史料可查阅《后汉书·舆服志》《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玢豳踣样巾不过意鸧括苍穹参丽长殇搀落传阅撮科打閧钓差调顺笃勤梵像蕃孕汾祠纷讼高辛故家画梁黄公酒垆奸胆简廸降旛絜矩经算金官筋条剀直拷绸恪守莲瓣柳谷緑葵面熟庙屏拗体诗排涝朴斲之材旗榜青年近卫军膳宿善岁杀胚沙洳尸次水量缌麻服锁墩锁匠天报天宁节忤气香鸭嫌好道歹闲业孝衣谐谑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