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曲赦的意思、曲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曲赦的解释

犹特赦。《晋书·惠帝纪》:“﹝ 永康 元年八月﹞曲赦 洛阳 。”《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康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不普赦天下,而独赦 洛阳 ,故曰曲赦。”《旧唐书·高祖纪》:“夏四月己未,旧宅改为 通义宫 ,曲赦京城繫囚。” 宋 岳珂 《愧郯录·赦宥之数》:“ 艺祖 在位十九年,大赦一,郊赦四,曲赦三,德音六。” 清 周亮工 《王美厥自清漳过慰》诗:“客尚幽装因曲赦,垣多听子虑崇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曲赦”是古代中国法律术语,指针对特定区域或群体的特殊赦免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核心含义为“局部赦免”,与普遍性大赦形成区别。该词由“曲”(部分、不全面)与“赦”(免除刑罚)组合构成,最早见于《晋书·武帝纪》记载的“曲赦交趾、九真”事件。

从司法实践角度分析,曲赦包含三个特征:

  1. 地域限定性:如《宋史·刑法志》载“凡曲赦,惟一路或一州”
  2. 对象选择性:多针对特定群体,如《唐律疏议》提及的“赦令不及者”
  3. 时效特殊性:常因天灾、战乱等特殊情由颁布

历史文献显示,曲赦制度在汉唐时期趋于成熟。据《资治通鉴》注疏,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首次明确记载“曲赦河内郡”,成为后世范例。该制度至清代仍有沿用,但逐渐被更具规范化的赦免制度取代。

现代法律体系中虽无直接对应的“曲赦”制度,但其蕴含的司法救济理念仍具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指出,这种区别性赦免机制体现了传统社会治理中“情法之平”的平衡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曲赦”是中国古代赦令的一种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拼音:qǔ shè(或qū shè,存在读音差异) 含义:指不普赦天下,而是针对特定地区或范围的赦免。与全国性的大赦不同,曲赦具有地域局限性,例如赦免某个都城或州县。

二、历史实例

  1. 晋代:《晋书·惠帝纪》记载永康元年八月“曲赦洛阳”,即仅赦免洛阳地区的罪犯。
  2. 唐代:高祖时期将旧宅改为通义宫后,“曲赦京城繫囚”,释放京城在押囚犯。
  3. 宋代:据《愧郯录》记载,宋太祖在位期间共颁布三次曲赦。

三、与其他赦免的区别

四、特殊语境含义 部分文献(如《宋书》)提到曲赦可能包含“不应赦免而赦免”的情况,但主流解释仍以地域性赦免为主。

曲赦是古代统治者针对特定地区(如都城、陵寝所在地)或特殊事件颁布的局部赦免制度,体现了传统法律中“因事制宜”的特点。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体实施可能存在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安坻岸忽安期子奥林匹克旗百叶窗百源白字椑柿贲象兵法哺乐操矛入室刹手鐧承弦垂手侍立麤朴达飏乏嗣分段妇使勾牒钩元提要归落孤贫骇惊黑肌诲让騞然嘉菜楗槌精劲吉兆决灭闿敏离绪陋野马解媒娉门符名实相符鹏张颇耐浅角勤事泉流市场时谷视事势物睡卿四大金刚四面受敌台启檀轮藤椅通明殿推整文盟无口匏闲文